【中国能源报】矿业高等学府转型要打好“特色牌”——专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19-06-17浏览次数:894


矿业高等学府转型要打好“特色牌”


——专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


本报记者  武晓娟

编者按:当前,我国能源转型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转型难免会带来阵痛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传统能源行业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在能源变革浪潮中,曾以煤炭为依托的高等学府,应做哪些调整和布局?在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如何源源不断为行业发展送人才带着这些问题,在中国矿业大学110年校庆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该校校长宋学锋。

  

因煤而生,培养学生33万人

中国能源报:作为以煤为依托的行业特色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大学和煤炭行业发展有何内在关系?

宋学锋:可以说,中国矿业大学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因煤而强。从焦作路矿学堂起步,110年来学校历经十余次搬迁、易名,始终“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为己任,为煤炭能源行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贡献力量。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工业粮食,煤炭备受重视,学校也创造了北京八大院校时期的辉煌;改革开放后,煤炭行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小步快走策略使全国各地煤炭开采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产量快速提高,学校抓住几次重要发展机遇,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随后,乘借行业“黄金十年”东风,学校围绕行业重大项目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建成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11工程”到“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再到“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一路走来离不开行业的支持,也不断为行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仅“十二五”以来,就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183项,获国家科技奖励33项,获奖占煤炭行业获得国家奖半数以上。同时,学校发展也深受行业影响,以学生报考情况为例,采矿专业录取分数直接随行业景气程度波动。

中国能源报:百十年来,学校为行业培养了多少人才?

宋学锋:学校累计培养各类学生33万余人,从中走出2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30多位省部级领导和70多位高校领导,300多位大型煤炭企业领导,数千名煤炭科技创新的带头人。可以说,学校为国家能源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与科技引领。

  

服务行业,缓解人才困局

中国能源报: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结构调整,煤炭行业出现了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宋学锋:这是一个相对现象,也是历史阶段问题。矿大毕业生很受煤企欢迎,每年有数百名毕业生自主选择到煤炭行业工作。

但就业是双向选择,行业的需求、学生的意愿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要从两方面看:一是就业观念问题。各行各业都有成才立业的机会,煤矿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成才环境,毕业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到煤炭行业去建功立业。二是行业问题,为什么还有学生不愿意去煤企?因为很多煤矿远在郊区,环境苦,待遇低,学生不愿意去也是正常现象。这也是人才就业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煤炭行业不仅要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应给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待遇,按人才市场规律办事。

当然,学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目前情况下行业人才紧缺问题。譬如每年招收约400名二学位学生,主要学习煤炭行业急需专业,他们大多是煤企推荐报考,毕业后回煤企工作;同时开展“订单式”针对性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开办煤矿工程师培训班等;另外,学校还在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作站、实习基地、博士后流动站,安排研究生开展工作。当然,这些方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属于应急性过渡办法,最重要的还是应解决待遇问题,回归正常的用人规律。

中国能源报:为进一步向能源行业输出人才,学校在学科布局方面做了哪些调整?

宋学锋:能源行业科技与人才需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学校相应做出了调整。实际上,徐州生态修复样本已经让越来越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最近,学校已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徐工集团、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签约,正在从为行业服务,向承载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转变。

在学科布局方面,学校明确了“厚理、强工、兴文、拓医、育新”的学科布局,即把理科基础打牢,把工科做得更强,加强人文社科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医工结合发展医用材料、装备等方面的技术,培育新工科、机器人等新兴交叉学科。

此外,为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学校还将加强人文社科和美学教育,加大艺术、音乐等方面的选修课比重。从人才成功案例看,决定一个人能否脱颖而出,不仅取决于专业知识,更依赖非专业知识,情商培养很重要。工科生不应再和“呆头呆脑”划等号,学校将让高雅艺术进校园,给学生音乐、美术、文学等美的教育,像细雨润万物一样去熏陶他们,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顺势而为,创建能源资源特色大学

中国能源报:能源革命对学校发展有何影响?

宋学锋:世界能源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尽管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变,但比重逐渐减少也是难以逆转的大趋势。能源革命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新要求,这一变革对学校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为助推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学校面临的挑战首先是进行自我革命。这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传统学科内涵建设,拓展新的学科方向,进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方向。如采矿专业要向智能开采、无人开采技术方向发展;安全专业向公共安全、消防安全国家安全方向拓展,矿物加工专业要向煤矿深度加工利用角度拓展;煤化工专业要加强煤基材料研发以及使用环节的清洁利用等。

同时,与煤炭行业密切相关的能源、资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学校立足矿业,非常了解矿业开采利用方面的关键问题所在,所以应彰显特色,在能源资源开发、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及新能源等方面抢占制高点。这是学校作为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机遇。

中国能源报:面对机遇和挑战,学校将怎样调整战略布局,培养能引领能源行业的人才?

宋学锋:为应对能源革命,包括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学校还需明晰离开行业部门庇护后如何生存和发展。学校已将发展目标从“建设世界一流矿业大学”调整为“建设能源资源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正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加快调整学科布局、科研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储备等,并提出“固本、强优、拓新”特色转型发展方略。

固本包括两层含义: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首先要把人才培养工作在原来基础上做得更扎实,要按照行业需求,修改培养方案,培养高端人才;其次,巩固原有的特色学科领域地位,并在学校向行业发挥作用方面守牢阵地。

优势只代表过去,强优需要将两个“双一流”学科以及6个江苏省优势学科做得更强,并在全球吸引更多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

拓新,不仅要“老树发新芽”,还要“培育新品种”。传统学科如采矿、选煤学科要有新方向,按智能开采、无人开采要求转变;同时,要设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与需求相关的新专业,发展新兴学科,打造新平台和研究团队。

另外,在科研方面,过去主要通过教授团队单打独斗进行横向科研,现在正努力变成学校集体科研攻关行为。学校有意识地和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开展相关研究,进行大团队技术攻关。这样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技术成果也可快速应用,能有效解决科研转化率低等问题。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2019年6月17日第15版摄影:责任编辑:李秀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