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海归】总爱制定一个个小目标

——记我校理学院陈雷鸣教授
发布者:刘勇发布时间:2016-10-31浏览次数:4999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但陈雷鸣说自己并无“大志”, 曾在国外留学9年的他,只是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能实现的小目标,比如说,读懂一篇经典的科研论文,或者完成一个自己觉得有意义、有趣的科研题目。

最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便是他实现这种小目标得到的结果。

“我没有想过这篇论文代表了一个什么样的成果,只是觉得它得出的结论令人意想不到,耳目一新,于是希望在一个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好让更多的同行知道我们的发现。”


实现一个小目标,却广受关注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子刊上发表论文后,陈雷鸣在全校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对于这篇文章,陈雷鸣表示自己非常喜欢。“我从事科研十多年,尽管也发了十多篇论文,但这篇论文是我最喜欢的,不仅推导过程非常巧妙,结果也很优美,并且略带惊奇。”谈及这里,他就像一个老艺人在审视费尽了心血打磨出的臻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陈雷鸣向我们讲述了此次投稿的曲折经历。他说,一开始他们是向《Nature Physics》投稿的,不过《Nature Physics》每年发表的文章特别少,编辑很挑剔,没有送审,但觉得他们的论文质量不错,建议转投《Nature Communications》。他们虽然心有不甘,最终还是接受了建议,转投后不久便收到评审意见,三个评审人的意见都很正面,于是论文很快被接受。

对于文章在全校引起这么大反响,陈雷鸣谦逊地表示,“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被引用情况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虽然我的论文基本上都发在物理专业领域比较好的期刊上,但它们的引用情况一般,这与我的研究方向可能有关。我觉得发高被引论文很了不起,希望这篇论文能有比较好的被引记录。”

陈雷鸣发表的论文题目是“Mapping two-dimensional polar active fluids to two-dimensional soap and one-dimensional sandblasting”。他说,这篇论文的亮点在于发现了四种貌似毫无关联的物理问题之间存在一种共性。

陈雷鸣解释道,“文章从理论上指出不可压缩活性物质、铁磁体、二维层列型液晶,以及一维随机生长界面这四种系统中的涨落行为遵守相同的标度律,并由此可以证明二维不可压缩活性物质具备长程指向有序性。这项研究对于揭示活性物质的宏观动力学规律有重要意义。”

陈雷鸣坦言,这四种系统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他说,“我们平日所见的鸟群、鱼群,以及其他的一些动物群落都是活性物质的例子,铁磁体大家都了解,而日常生活中浓度适当的肥皂水就是层列型液晶,随机生长界面则是用于描述晶体生长表面和自然界中地表形貌的物理模型”

在自然子刊上发表文章,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陈雷鸣表示,与《Nature Physics》等传统自然子刊物相比,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还是要相对容易一些。

此外,陈雷鸣还表示科研中的有效合作很重要。他说,“一个人单干要比几个人合作难度大很多,而且容易出错,几个人合作可以经常讨论,容易产生灵感和新的想法。要想在好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科研工作本身的质量固然重要,有一个学术声望高的合作者更可以事半功倍。”


高考被第二志愿录取,却非常高兴

张载有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陈雷鸣说,自己一直对物理有着强烈的兴趣,甚至入迷。高考时,没被第一志愿录取,被第二志愿物理专业录取,却窃喜。

陈雷鸣从小就对数学、物理感兴趣,甚至偏科很严重。他自嘲道,“语文成绩比较差,当时不知是什么原因,无法领略语文的奥妙之处,因而完全失去了兴趣,直到博士毕业后才开始慢慢开窍,近几年经过写基金申请书的锻炼,作文水平又提高了不少。”

1994年,陈雷鸣参加高考,当时计算机刚刚兴起,比较热门,父母希望他能够就读计算机专业。于是,陈雷鸣听从父母的劝说,在填写报考南京大学志愿时,第一志愿填写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第二志愿听从了内心的选择,坚定地填写了物理专业。

尽管陈雷鸣高考分数不错,但由于计算机炙手可热,录取分数飚高,所以最终他被第二志愿物理专业录取。“没有被第一专业录取,我一点都没有失望,甚至窃喜。”陈雷鸣笑着说。

“我当时的想法很单纯,我很少去想就业的问题,觉得这很遥远,我想把学习成绩搞好总不会错的,况且是学习自己喜欢的物理,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为此,进了物理系之后,陈雷鸣就按照学校的安排,心无旁骛地认真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上游。

“但是大三时,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电脑游戏,浪费了不少时间,尽管没有出现挂科现象,但学习成绩已大不如从前。后来也因此没有获得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所以这段经历对我负面影响挺大的。”陈雷鸣非常懊恼地讲述道。

1998年,陈雷鸣考取了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选择的导师当时是国内学术界很有名的青年才俊,对学生的期望很高,给学生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便希望学生能够很快入门并出成果。但他表示,自己不是那种天才式的人物,这样的培养方式显然不适合他,尽管当时他也非常努力,但研究进展仍十分缓慢,甚至对选择物理也产生了动摇。“现在回想起来,即使把现在的我放到那时候做同样的课题,我仍然觉得难度很大,所以因材施教很重要。”

于是,在研二时候,陈雷鸣决定退学,选择了出国深造。而对于出国的初衷,陈雷鸣解释为“跟风”。他说,“刚进入南京大学读本科时,我发现周围有些学生就开始谋划出国了,尤其是那些父母是大学老师的同学,他们出国深造的愿望很强烈,到三四年级时,和我关系比较近的同学都已经开始准备了,这个时候我也动心了,心想出去看看应该没坏处。后来读研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更坚定了我出国的决心。”

最后陈雷鸣如愿以偿,被美国俄勒冈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来到这所大学以后,陈雷鸣发现他的选择是对的。虽然俄勒冈大学在美国算不上一流的大学,但教师中不乏一流的学者,就在这里他遇见了他的导师Toner教授。“我的运气太好了,上天让我遇到这么聪明、和蔼、善于教学的老师。在上他教的凝聚态理论这门课时,我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住了,这么深奥的课程居然能讲得这么简单易懂!问他问题时,他总是很有耐心地听我讲完,哪怕是我的表述不够清楚,他也能理解我的意思。当时我就锁定他为我的研究生导师,他一次只带一个学生,但选他的学生很多,由于我是他上的那门课上成绩最好的,他最后选上了我,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陈雷鸣庆幸地说。“我的导师是我一生的榜样,我要像他一样做科研,也要像他对待我一样善待我的学生,我可能永远达不到他的高度,但我会尽力!”陈雷鸣钦佩地说道。

俄勒冈大学座落在美国俄勒冈州尤金市。尤金是一个人口不足二十万的小城市,当地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生活安逸,是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好地方。“当时我们的生活很简单,我白天去学校,我爱人在家做家务、照顾孩子,可以说是现代版的‘男耕女织’。周末我们也会去参加中国留学生的聚会,大家相处得都很融洽。这样的生活虽然很平淡,可是我很喜欢,我多么希望能再经历一次。”陈雷鸣向往地说。

六年多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2007年4月,陈雷鸣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尤金前往德国科隆大学,在那儿做了两年的博士后。

“当年跟我坐同一班飞机去俄勒冈大学攻读物理博士的七个中国学生,他们大多转行到IT行业或做会计师,而我仍在坚持着所学的专业,并在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对于这种坚持,陈雷鸣表示无怨无悔。他说,“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发现自己确实最擅长做物理,不是说我物理做得好,而是从事物理的教学和科研比其他职业更适合我。”


有去大城市的机会,却选择矿大

2009年,已过而立之年并学业有成的陈雷鸣回到国内。虽然有去一二线城市的机会,他还是选择了徐州,选择了中国矿业大学,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之所以选择教师,陈雷鸣表示,是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他从小就立志传承父辈的理想,做到薪火相传,他也非常自信,自己一定能够做一个好老师。

之所以选择徐州,陈雷鸣说,“自己选择徐州,选择中国矿业大学,是因为这里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这样他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科研题目,而不必为了完成任务而草率发表论文,并且矿大也确实是一所不错的学校。”

陈雷鸣一直静心甘坐科研“冷板凳”,目前已经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X、Physical Review B、Physical Review E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十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并在2015年晋升为教授。

成功之花,总是在奋斗汗水的浇灌下悄然盛开。“科研无捷径,科研需要一种精神”,陈雷鸣表示,“你付出了多少努力,科研的热情有多高,决定了你会获得怎样的科研成果。”

陈雷鸣略显惭愧地说,“我的学术论文成果数量偏少。虽然我花大量的时间琢磨专业方面的科研题目,但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取得进展,或者做出来了,又觉得结果索然无味,懒得把它整理成论文。最好的情况是做出来的结果搁哪儿一段时间以后,回头再看时仍然觉得非常有趣,仍然有与人分享的冲动,就象急于要把一个好听的故事说给别人听,这样的结果写出来一定是好论文。当然,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每一个科研工作,这并不现实,估计最后很难通过考核。”

陈雷鸣对科研质量的执着,让学生深受教育。学生彭雄峰说,“陈老师在学术上是我的榜样。老师的论文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一篇的质量都很好,都包含了充实的工作量。精益求精,谨慎严格,能最好地描述老师的学术态度。”

陈雷鸣与学生亦师亦友,对学生的发展总是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他每周都会腾出时间来帮助学生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如果遇到问题比较复杂,则会在纸上从头至尾详细地推导演示给学生看。

他对学生的经费支持也很慷慨,从不吝啬,只要学生想去参加某个学术会议或想去某地调研,他二话不说就给予支持,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和主动性。他说:“项目中很大一部分经费就是用来培养学生的”。

彭雄峰无比感激地说,“陈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参与了科研工作,切实去关心研究的成败,而不是做三年的过客。老师以前辈的身份,不仅在学术上指引我们,还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


如今的陈雷鸣一如既往地淡定,他始终铭记自己走上科研之路的理想,“科研就一定要做有趣的、原创的、有价值的。”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摄影:责任编辑:审核: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