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生党员李佳和团队教师一起,在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巷道开展了“火灾和爆炸环境下受限空间一氧化碳主动同步处置技术”实验。“实验结果非常好,可以1分钟将独头巷道内的一氧化碳从1700百万分比浓度消减至345百万分比浓度。”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总工程师张文明说。
“我们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在火灾和爆炸时快速消除一氧化碳的理论机理和操作可行性!”李佳激动地说,“我很庆幸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担起青年党员的使命,瞄准国家需求,选择了职业健康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我参与的这项研究,能为危险环境下救援人员避免一氧化碳中毒提供有力的保护。”
3年前,安全工程学院消防工程专业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李佳选择本校硕博,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他加入了矿井通风与防灭火研究所第四党支部,并切实感受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所带来的种种不同。
以组织创新破解党建难题
工科的科研工作需要做大量试验,安全工程学院不少老师和研究生经常需要到生产现场攻关,短则几天、长则几周甚至数月。
2011年以前,安全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以系所为单位组建,研究生党支部以年级为单位组建。同一个支部的党员,分属于不同科研团队,一年到头支部人员很难凑齐。
“我们团队有位博士生自己算了一下,有一年科研攻关到了关键时期,差不多有200天出差现场。”矿井通风与防灭火研究所第四党支部书记康建宏介绍,“矿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国内领先、科研任务重,老师、研究生忙得不亦乐乎。每次开展支部活动,确定时间就得协调好久,最终可能也来不了多少。”人员凑不齐,定期组织生活时间无法保证,给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带来不少问题。
不仅是时间上的困扰。学院不同团队的老师、研究生,平常难见面,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过去老师和学生都有反映,支部成员之间的谈心谈话往往泛泛而谈,提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和建议。尤其党员导师和研究生不在同一个支部,他们的业务交流和组织生活交流完全是割裂开的。”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思华坦言,“党员彼此在学习、工作中接触少、不熟悉、不了解,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会打折扣。”
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必须有一流党建引领,学院党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校内外调研、学院党委反复研究……2011年4月,经学校批准,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从实际出发,探索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组建12个教师+研究生混合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以组织形式创新切实发挥党建引领和保障作用。
矿井通风与防灭火研究所第四党支部应运而生,由教师党员及其所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党员共28人组成,辐射带动群众40余人。“这个师生混合支部,书记由党性修养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副书记由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并在团队不同科研方向相应设置了6个党小组。”王思华介绍。
安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周福宝是支部首任书记。他认为,“科研团队是学院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的基本单元,团队成员时间安排更加一致,共同语言更多,彼此更为熟悉……把支部建在团队上,为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根据团队科研活动规律,支部对组织生活时间安排进行细化、规范并坚持了下来:每个月第一周周三下午召开党小组会,每月第一周周六下午开展全体党员学习,第二周周三下午召开支部委员会;每季度第一个月第三周周三下午举行支部党员大会,第二个月第四周周三下午举行一次党课学习。
立足国家一流学科的基础,支部明确了以一流党建促一流科研、以一流科研育一流才人的目标。教师党员坚持带头做表率,瞄准前沿科研创新,注重关心指导学生,促进形成心怀大局、勇于创新、进取有为、温馨互动的团队氛围。交流分享政治学习体会,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共同开展志愿者活动,建立爱心扶助基金……一批又一批学生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感受并践行“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矿大精神。
安全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恩元表示,这些年,该团队在矿山灾害与资源化利用、矿井瓦斯防治、职业健康与公共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提升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成效,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2016年学科评估中荣获“A+”、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党建为科技创新赋能增效
2019年夏的一天,山东华成集团的展览馆里,集团董事长、党支部书记陈维茂向支部成员介绍,“集团发展并非一路坦途,从一个国有企业发展、历经了半个世纪,经历了改制、亏损、引进国外技术、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历程。”站在集团最新研发的设备样机前,他自信而坚定地说:“虽然我们是民营企业,但是我们以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为己任,靠着自主研发,一步步替代进口产品,直到今天生产国际领先的真空设备和传动设备,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民族尊严。”
这是支部与科研合作企业支部的一次共建活动。青年教师党员陈小雨表示,“过去到企业,就是单纯完成科研项目。与企业党支部开展共建,不仅了解了企业发展和技术需求,更重要的是,切实体会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也感受到民族企业的赤子之心。”通过这次支部共建活动,团队博士生党员张一帆的煤矿瓦斯水环真空泵绿色抽采新技术现场中试,就顺利确定在了华成集团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
支部根据团队成员在科研现场出差频繁的情况,建立了“党建+合作”校企党支部共建制度,使支部党建和企业党建学习互鉴、合作共赢。2019年8月,在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支部成员和公司韩城工程中心党支部开展了“不忘初心,沐浴红色文化;牢记使命,服务煤矿发展”为主题的党建共建活动,大家瞻仰参观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感受红色文化,接受思想洗礼。
“把组织生活搬到科研现场,与合作伙伴共同接受党性锤炼,较好地引导师生坚定科技报国志向、找准科研攻关方向。”2016年起担任该党支部书记的康建宏告诉记者。近年来,支部已先后与煤炭、化工等行业企业开展了十余次共建活动。贴近生产一线、内容鲜活生动的党员组织生活,让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更加坚定以科技创新为己任,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努力为行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支部获得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
康建宏介绍,整个团队把为行业解决卡脖子问题,看得比个人获得经济利益更重要。他们的好几个重大科研方向,由于是开创性的、颠覆性的,企业出于风险考虑不愿意投资,团队就利用以往科研课题结余省下的自有经费来做。
自筹经费搞科研!博士生张一帆研发的“瓦斯抽采节能提效水环真空泵技术”就是如此。“瓦斯抽采节能提效,是个行业老问题。已有技术虽然效果不尽理想,但好在成熟可靠。我研究的新技术性能潜力巨大,但是企业吃不准,我们就自费在山西潞安的余吾煤矿进行新技术试验。仅仅是这个研究,我这个小课题组一年花掉了一百多万。”
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应急管理、公共安全、职业卫生的需求日益旺盛,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号召强本拓新、创新驱动发展。安全工程学院立足长远,面向大安全领域开展学科方向调整,亟需教师在团队建设、研究方向上进行新拓展。
改革需要统一思想,发展必须攻坚克难。支部组织党员师生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回顾安全学科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安全研究世界前沿和未来方向……心怀使命,胸有成竹,团队师生自信、坚定地率先跨出了转型的步伐。
导师加强与研究生的谈心谈话,鼓励支持学生进入新的研究领域,而不是延续老师以往的研究,悉心指导学生规划创新路径,按需提供经费支持,让学生放手大胆地开拓创新。博士生党员李佳能够在职业健康安全研究取得突破,就是导师积极支持学生创新的结果。
坚持开放思维,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跨国界“四跨”型导师团队。问计院士专家、国际一流学者,确立了“矿山安全及资源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与公共安全”两大方向,形成了“生态环保,服务重大社会需求”的创新发展理念。
笃定前行,自有回报。近两年来,支部党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余项,获批研究经费5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党建为人才培养定向护航
作为国家一流学科的科研团队,必须定位培养一流研究型人才。支部党员教师把培养一流研究型人才视为一项政治责任。围绕培养思想觉悟高、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奉献精神足的人才培养目标,支部发挥与团队紧密结合的优势,积极构建导师协同育人机制。
支部教师党员坚持开展“比教学、比科研、比育人,争当教书育人先锋”主题活动,言传与身教结合。“老师做给学生看,博士做给硕士看,党员做给群众看。”康建宏介绍,“团队教师党员以身示范,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020年,团队党员教师周福宝作为青年科学家获得第二届“科学探索奖”。团队学生都为老师感到骄傲与自豪。团队成员、博士生邓进昌说,“周老师带领团队的‘煤火防治与利用’小组构建了地下煤火热能利用与地表生态恢复的综合体系并进行了现场工程应用,建立了世界首座煤田火区热能利用示范基地,该技术被列入2018年煤炭科技十大新闻榜首。同学们表示,要像周老师那样,带着情怀心无旁骛地作研究。”
博士毕业生、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李世航也是支部育人的受益者。2014年从数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李世航选择进入安全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当时,我是冲着安全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来的。”但是,进入团队、加入支部之后,参加支部活动,导师和师兄们的科研实践,让他的思想有了提升,“青年人的担当就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贡献。在学习中,我认识到治理矿井粉尘能够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减少尘肺病患病人,我把这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
正是心里有了更高的追求,李世航克服了跨专业读研的种种困难。在导师的带领下,他深入矿井,潜心钻研粉尘治理,努力夯实专业知识,稳步前行。他研发了“长大隧(巷)道干式过滤高效除尘系统”,作为主要参与人员研制的干式过滤除尘器已在全国百余家煤矿投入使用,成为矿工在矿井掘进工作面的“健康防线”。
“支部组织学习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战略布局,大家讨论如何在自己研究领域来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政策让我深受启发。”李世航跳出煤炭行业,将干式过滤除尘器改造创新,使其能在地铁隧道掌子面、普通房屋室内过滤呼吸性粉尘,保持空气清新,守护更多人的健康。他说,“以科技创新实现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我感到自豪。”
在矿井通风与防灭火研究所第四党支部,“一室三心”平台是加强学生思想认识引领的又一重要载体。“支部书记工作室”带动示范,通过“关心+爱心+谈心”,加强对团队师生的关心帮扶,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通过教学关、科研关,帮助“三困生”提升自尊自信、走出失落困惑。康建宏说,“支部建在团队上,团队老师、学生有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能第一时间知道,也比较有把握解决。”
2020年10月,康建宏得知硕士生小张情绪比较低落,虽然不是该生的导师,他主动找小张来谈心谈话。“我之前科研出差太多,没时间做毕业论文,要是到时候找不到工作可咋办。”原来,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让小张非常焦虑。康建宏耐心地向小张介绍了团队往届学生就业情况,启发他如何利用现场所做大量实验数据撰写毕业论文,并承诺如果找工作困难,可以推荐到团队老师创立的工作室工作。康建宏的话,句句说到了学生的心坎里。
两个月后,再谈起毕业话题,小张笑着说:“原本我简单地把科研出差视为‘打工人’,但其实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我两年多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成果,就是我的毕业论文基础。”他告诉记者,“我自己都没想到,两年多在科研现场独挡一面的经历,所反映出来的组织协调能力、扎实专业技术、吃苦耐劳精神等,比专业和成绩更能打动华为的面试官,我很顺利通过了三轮面试。”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十年来,团队培养了100余名硕士,15名博士。学生获得2018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3年和2017年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17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金奖、2015年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入选2019年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和2018年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百名获奖学生代表名录。还有7名优秀的博士毕业生选择留校任教,接续团队党建育人的传统。
十年的探索与努力,赢得了组织的肯定,支部获得了2016年中国矿业大学先进党支部,2018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十佳党支部,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今年,支部顺利通过样板支部培育创建验收,并荣获2021年度江苏高校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
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万海表示,夯实基层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是学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安全工程学院以师生混合党支部为抓手,立足一流学科建设实际,遵循科研人才培养规律,促进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育人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积极成效。全校各教学科研单位党支部,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有利于开展工作的原则,创新党支部设置,切实围绕事业发展抓党建,以党建引领促进和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完成,以“七个有力”为抓手,充分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月份,支部更名为公共安全与消防研究所第二党支部。“新名称,新起点,新征程!”康建宏表示,“支部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党建和业务融合,以党建促发展方面做出更多探索,更好地发挥支部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