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恭名亚军,生而为状元——记我校2018届优秀毕业生土木学院张亚军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18-07-06浏览次数:2381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看似单薄简短的话语,有的人却在用一个个坚毅的脚印来默默承受着这寥寥几字背后厚重的信条,张亚军便是其中一名。

他踏实的外表下时刻透露着自信的锋芒,谈吐间既有几分亲人的烟火味,又掺杂着平流暗涌下对自己本心的牢牢掌控。


厚积薄发,科研之骨

刚进大一时,张亚军就跟着自己的班主任着手做科研方面的工作了。虽然一开始只是一些琐碎小事,很多人会觉得枯燥无味,但他却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当专业知识储备逐渐完善之后,他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地去做一些科研项目。

几经打磨后,他完成了自己第一篇独立自主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基于钢筋应变差的混凝土双向板极限状态分析方法》,目前这篇论文的英文版已被SCI收录。谈到这篇论文时,张亚军认为,“这是他大学四年来印象最深的一篇论文”。

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数不尽的失败与落寞。这一篇获得省级特等奖的论文,耗费了张亚军整整两年的心血。从一开始提出的理论,被指“太粗糙”;到后来每一次交上去,都会被退下来然后进行反复修改,诸如此类的情况数不胜数,但张亚军说:“做科研的确是一个很苦的过程。但是你要知道,前面的东西其实都是铺垫,当你真的做开了以后,你会发现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他说,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不抱功利心,追随自己的兴趣,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被拒稿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有一次,我们收到一篇退稿,里面有整整60条修改意见,然后我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修改。”当这些事情被张亚军笑着说出来时,我们其实能看出他是享受其中的。他告诉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中,他渐渐喜欢上反复修改的过程,似乎每一次都可以发现新的东西,而这些,就是推动着他不断去挖掘的动力。


工匠打磨,学习之髓

72门课,61门满绩点,在外人看来,优秀的成绩对张亚军来说,仿佛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下的午餐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在向学弟学妹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时,乐于分享的他更是滔滔不绝。

对于学习,张亚军主张抓住平时的一点一滴,并且从不混淆学习与休闲的时间。“该休息时就得休息,该学习时就认真学习。”图书馆自习,他拒绝带上手机;比起晚上开夜车,他宁愿早点睡觉早起学习。从学期一开始,可能当大家都在预习时,他已经在着手准备自己的“复习”了。提前准备,抓住重点,有针对性的完善,然后再重复。这样的过程,一旦执行下去,一遍一遍,形成良性循环,那么越到后期,其实会越来越轻松。“真的,等到考试前几周时,三五天复习一门功课,足够了。”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烁的那种自信,是一个有信念的人才会展现出来的光芒。


破茧衔环,生活之灵

内敛而不显幽邃,温和而不失棱角,这是张亚军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据他所说,大一时的自己也曾是个腼腆乖巧、稚气未脱的少年,直到遇到了他的班主任。

在这四年里,张亚军在老师的课题组打过杂、报过账、参加过研讨会。渐渐的,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不仅提高了他做事情的能力,也在不经意间慢慢地改变了他的性格。缺少勇气、缺少经验、缺少知识,但在老师的任务面前,张亚军告诉自己,要上,即使不情愿硬着头皮也要上。渐渐的,他学会了怎样与人沟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逐渐变得成熟且有主见。不仅如此,从一次次与班主任的协作经历中,张亚军逐渐学到了从事科研工作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的班主任教给他的不仅仅是一些硬性的技术知识,更关键的是打开了张亚军思维的天窗,看到了更远的路和远方。

对于获得过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张亚军来说,学习和工作就像两条平行线,互不干涉,却又一起砥砺前行。有人觉得自律就是远离舒适区,而对张亚军而言,自律是在一个工作区的时候不去想另外一个工作区。他对学生工作亦如他对学习一样充满着热爱。他自己坦言道,是部门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个优秀的部门不仅仅是一个能够出色完成任务的组织,更应该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张亚军是一个容易糊弄的人,对待下属,他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准时、定量、出色地完成任务。


“没有矿大就没有现在的我。”张亚军说道。心存感恩,不羡他名。矿大给予张亚军可以自由伸展身躯、施展才能的舞台,而张亚军也把这段大学生涯奉为宝贵的人生财富。不慕眼下功名利,但留结草照丽心。远方虽然如汪洋般一片未知,但定有张亚军的弄潮之地!


新闻来源:周新雨 牛新玉 胡嘉业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