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戴月十载苦,布衣风餐百年情——记我校古生物学专家何锡麟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9-11-08浏览次数:398

何锡麟教授,现年97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古生物学专家,系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退休教授。195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矿业大学任教。他培养出了一大批诸如中科院南古所沈树忠院士这样的优秀人才。他对地质充满热情,一生钻研,一丝不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地质学科。

  

弃医从理入北大,钟情地学爱无暇

1947年他考入中央大学医学系(即现第四军医大学)。1948年他关注到伦敦召开的第七届地质大会中国团队做的精彩的汇报之后,深深地爱上了地质,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何老便立志:“不但要考取北大地质系,还要在国际地质学大会上作报告。”于是,1948年他再次参加考试,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何老饱含激情地追忆他在北大求学的故事,何老说到,当时的北大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的大师学者,北大的教育让他受益匪浅,一年的学医经历使他具有良好的生物基础,对他日后从事古生物的研究帮助很大。在北大求学的四年,不光学好了专业知识,学好了英语,而且对国外的文化以及外交礼仪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当时的北大使用的都是国际上最新的教材,都是全英文课本,老师上课也全是英语,这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他们来说很难适应。于是他们那一届十几名学生,分工合作,每人着重翻译预习其中的一章,在老师上课前用中文给同学们简单地讲解书本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不仅学好了专业知识,英语水平也突飞猛进。

  

十年磨剑无人问,华蓥古贝天下知

1952年,何老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矿业大学任教。在北京期间,何老常常利用节假日的时间与同事前往北京周口店开展野外地质调查,为北京周口店古生物群的发掘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1970年北京矿业学院迁至四川三汇坝,更名四川矿业学院,在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华蓥山地区,矿院教职工开山劈石、艰苦劳动,建造干打垒楼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在华蓥山的十年,很多人因条件艰苦而离开,甚至偷偷返回北京留守处。而何教授却用如鱼得水来形容华蓥山的那十年,在何教授他们这一批地质学家眼中,二叠、三叠系地层完整的华蓥山却是地质研究的圣地。他与同事在周末一起带学生上山开展野外实地调查。他们多年的地质调查工作,把华蓥山“翻了个底朝天”,把华蓥山的地层弄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终他们在华蓥山这块宝地上发现了二叠贝化石,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叠贝系腕足类动物的一种,提到二叠贝,何教授十分兴奋,找来许多书籍文献,深入浅出地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关于二叠贝的知识与故事。当时日本已经发现了相同的化石,却没有能力做深入研究,而何教授的团队从内部结构方面着手研究,证明了二叠贝属于腕足类动物,这是国际上首次证明二叠贝的实质。何教授撰写的论文在许多国家发表,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二叠贝的发现以及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和众多的高水平论文使何教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何教授在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时,与英国的威廉姆斯相识,威廉姆斯是当时英国地学界的权威,由于对地质学共同的浓厚兴趣,两人深入的交流,一见如故。他们经常互相赠送礼物,彼此感情深厚。

  

名师高徒一脉承,桃李芬芳满乾坤

1983年,何老被评为教授,这一年,有很多学生报考他的研究生,竞争十分激烈,这其中就包括现中科院沈树忠院士。据何老师回忆,当时的沈树忠,为人踏实勤奋,但因毕业于中专院校,基础并不是很好,很多老师都建议何老另觅高徒,但是沈树忠的英语水平很高,何教授正是看中这一点,力排众议录取了沈树忠做他的研究生。事实证明,何教授确实独具慧眼,沈树忠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新科院士,在国际古生物研究上做了很大的贡献。

何老在人才培养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不光要求学生专业上下功夫,也很注重提升学生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水平,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沈树忠院士外,何老培养的人才还有很多,如现供职于兰州大学的孙伯年教授,现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隋旺华教授,现供职于中国矿业大学的朱焱培教授、于景邨教授等。

何老把研究古生物视为其毕生追求的事业,在耄耋之年仍然每日坚持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献。在采访过程中何老关切地询问实践团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并且多次提到:“有志者,事竟成,地球科学是大有可为的学科,一定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不能把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学世界一流学科的牌子丢掉!”作为新时代的矿大人,我们应当谨遵何老的教诲,胸怀大志,奋发图强,铭记历史,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做新时代浪尖上的矿大人。

新闻来源:资源学院 杜宗霖 牛辉辉 任浩 张贤辅 摄影:责任编辑:赵斌审核:王伯平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