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艺术学院举办“新世纪二十年: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境遇与走向”高端学术论坛

发布者:刘勇发布时间:2021-11-19浏览次数:39

论坛现场


近日,“新世纪二十年: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境遇与走向”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3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出席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上,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张矛矛致辞。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史修永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学科和科研团队建设,并向一直关心和支持中文学科发展的与会专家表示感谢。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白杨,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室主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赵稀方分别以线上方式致辞,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黄宗之也通过连线赠书祝贺。开幕式由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汤道路主持。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围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与史料意识展开第一场专题研讨。南京大学刘俊教授认为中国大陆学者需有一种位置意识,认识到过去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思路、观念、视角相对稳定,而台港澳、外国华文文学研究经验介入将会带来新的变化,拥有独特的视野、角度、兴趣点就更为重要。赵稀方研究员围绕作联与作协,以期刊史料的角度重新梳理香港文学的发展。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从“华语语系文学”这一概念进入辩证性讨论,认为“世界华文文学”更能反映华文文学的本质特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胡德才教授从文学传媒研究的视角切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通过梳理研究历程提出新的理解。山西师范大学郭俊超副教授从一篇佚文谈起文学影响和接受的问题,有较鲜明的史料意识。浙江工业大学周启星老师从“离散”理论进入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思考。

第二场专题会围绕“马华文学”展开。浙江大学翟业军教授和我校朱云霞副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马华作家黎紫书《流俗地》的特质。江苏师范大学王艳芳教授对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马华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进行了总体梳理,对叙述范式的建构进行总体思考。暨南大学温明明副教授和阜阳师范大学黄敏副教授都关注了马华作家黄锦树的文学创作,分别从对鲁迅的接受、马共书写角度进行细致论述。

第三场专题为“性别视野与跨域经验”。武汉大学赵小琪教授从叙述人记忆、读者阅读、互文性文本三个方面对欧美华人女作家自传性作品的不可靠性进行解说。华南师范大学凌逾教授以拓展海外女性文学的多维叙事空间为题,对张翎的小说进行了综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重岗研究员论述了赵淑侠小说的叙事伦理性,肯定了她作出的重要贡献。徐州工程学院沈玲教授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为具体文本,从分析张爱玲独特色彩运用手法出发阐明了色彩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四场专题会围绕北美及香港文学研究展开。暨南大学白杨教授在线上作了题为“百年‘金山’华人移民史的历史表情与文学形式”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戴瑶琴副教授从“新生代”“中国故事”以及“文化选择”三个方面出发对北美华文小说展开探讨。东南大学张娟副教授对《狂人日记》和《伤痕》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个板块讲述全球化视野下的“新国民性”批判与文明重建困境。江苏社科院邓瑗副研究员以90后作家为讨论对象,研究香港文学出现的新动向并归纳出90后小说的特征。江苏师范大学王志彬教授与我校杜未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了陈河的创作经历和人物影响,总结出陈河在世界视野的空间建构路径这一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徐州工程学院赵皙副教授分析了香港作家跨语言书写文学中的“语言共同体”问题。

闭幕式由中文系主任朱云主持。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俊总结致辞,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王青教授致感谢辞。此次学术论坛促进和加强了国内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对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总结和思考,也有利于推动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刘森森 肖芳摄影:刘振乾责任编辑:陈果审核:丁恒星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