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9-11-06浏览次数:211

当我们与生人初次见面时,往往会对他感到新鲜,而且努力地想把他理解和感知成为一个与他人生活中不甚相同的独特的个体。但是,我们却往往不自觉地给他贴上标签或者把他归到自我认知中的某一类人当中。在多数情况下,感觉都是在对经验进行分类,为他贴上标签,而不是对他进行分析,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感觉。我们在这种千篇一律的标签化感觉中所做的一切,恰似在不断地使用陈词滥调进行谈话。

“一个进行陈规化感知的人相当于档案管理员而不是照相机。”一名档案管理员,每天的工作便是将办公桌上地每一封信件归入甲类或者乙类,放入对应地文件夹中。生活中,我们时不时扮演者档案管理员的角色,往往把事件当作某些范畴的代表,而不是根据这些事件本身而将他们看成是独一无二的和自带特征的。但我们也明知:在标签化感知中,只有那些最为突出的特征才能用来决定反应,这些特征极容易产生误导。因此,标签化感知往往使人犯错误,并且容易使人固执地坚持原有的错误。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在最开始时往往只停留在肉眼上,我们愿意去相信我们所见到的,并且认为那是对的,而表面底下隐藏的现实本质,却往往不易被发掘。“有的人金玉其表却败絮其中。”

我们是懒惰的信息收集者——在商场看见穿制服的,我们便认为他是导购而不是顾客;在医院看见穿白大褂的,我们便认为他是医生而不是患者。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进行标签化感知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标签具有定向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他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既然是标签,是个人的感知,就必然存在着片面性。若是标签文化肆虐,很容易导致狭隘的极端主义——人人都以为自己心中的标签极为正确,固执地认定对方是错误的。还有一种可能,即是选择性失明——片面地看到事物的一面,便从此过滤掉有关事物另一面的信息。更有甚者,直接影响到被贴标签者未来的发展轨迹,而这都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甚至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永葆深思的习惯,不停留于表面、不迷惑于面前。唯有如此,才能摆脱标签的束缚,以更理性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


新闻来源:公共管理学院 王瑶摄影:责任编辑:康玉菲审核:丁恒星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