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出发 圆梦在路上

教职工诗词协会赴小岗村组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采风暨交流学习活动

发布者:刘勇发布时间:2018-11-06浏览次数:2021

协会会员共同感悟18红手印的历史印记

参观大包干纪念馆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时逢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了进一步增进我校教职工诗词协会会员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经纬的认知和对辉煌历程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广大会员投身学校“双一流”建设、党和国家各项改革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丰富参与校园文化作品创作的素材积累,拓展创作思路和视野,11月3日,校教职工诗词协会会员代表一行12人,集体赴“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开展采风暨交流学习活动。

小岗村的村口向外,一条名为“改革大道”的宽阔笔直的道路一直延伸向远方。协会会员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重要讲话石刻前驻足交流,共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走进小岗村,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泥泞小路,已经被平坦整洁的“友谊大道”替代,沿途门类齐全、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服务场所和设施充满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时代气息。

来到小岗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包干纪念馆”,走进大厅,首先映入会员们眼帘的就是当年开启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那份印满了红手印的“秘密契约”影像。协会会员们停驻于此,亲手触摸那一枚枚印记着历史映照着未来的红手印,静心感悟共和国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

在纪念馆的展厅中,会员们沿着历史时空的经纬,通过参观“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六个主题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所展示的各种实物、图片和影音作品的展示,完整形象地亲身感受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在小岗村,如果说四十年前的18个红手印是为了“分”田到户求温饱的话,那么在这些为了“分”的红手印按下二十多年后的2006年,小岗村的98位村民集体按下的红手印,恰恰是为了挽留一位鞠躬尽瘁、废寝忘食的推动他们“合”田流转的改革路上带头人——沈浩。

沈浩,2004年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从安徽省财政厅到凤阳县任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位后来被小岗村村民三次挽留的人,最终在与小岗村民们共同走过再改革、再出发的5个寒来暑往之后,累倒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小岗人第三次为沈浩按下红手印,让他长眠于此,并修建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在陈列馆里,协会会员们时而驻足于记录沈浩同志改革奋进点滴的文墨笔迹前,时而凝神于图片中沈浩带领群众改革再出发曲折前行的音容笑貌前,感悟着不一样的改革时代中不曾变的改革精神和家国情怀。

返程前,协会会员还集体参观了见证四十年前按下18手印历史时刻的“当年农家”旧址,共同追忆和品味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不辍奋进逐梦前行的历史时光。

返程途中,协会会员还共同即兴创作了以此次采风交流学习活动为主题的诗词作品,以此表达共同的矿大情、家国梦!


  

附:协会会员即兴创作作品

  

梁娜:秋风涤荡到小岗,

赵鹏:阳光明媚新凤阳。

梁娜:春风春雨蕴改革,

范玉红:包产到户第一枪。

崔志峰:纵贯南北放眼望,

刘静丽:改革追梦再起航!  

  

梁娜:秋风涤荡到小岗,

李允旺:碧空浮云映白墙。

斑驳照片当年事,

殷红指印黄纸上。

凛冽寒风天地伤,

誓舍勇搏三春芳。

十八农汉手一按,

贫瘦脊梁可担当。

阴云封压小村庄,

浩然惊雷一扫光。

兄弟近邻齐用劲,

意换新天庄而康。

    

梁娜:凤阳小岗大包干,

范玉红:敢想敢试敢为先。

崔志峰:强村富民趟新路,

改革成果沁心田。

    

赵鹏:惊雷一声起发展,

翟石磊:粮仓殷实天下安。

赵鹏:创新融合书宏愿,

谢刚:小岗发展开新篇。

    

娄明阳:改革永远在路上,

赵海琳:携手共进启航船。

刘静丽:继往开来拓新路,

杨海军:彪炳青史代代传。


新闻来源:诗词协会 赵海琳摄影:赵海琳 杨海军责任编辑:李秀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