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者三境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8-11-12浏览次数:152

犹记得诸葛丞相谆谆教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自古至今,大凡有识之士都将“宁静”二字铭记于心,奉为座右铭。因为他们明白“用修行的方式对待自我,追求平淡里的深味,简易中的精致,清素下的高贵,这是命运很少辜负的选择。”这,是王开岭先生的回答,也确是如此。

不过,静也有深浅之分。浅者留于表象,不得要旨,自欺欺人。唯真正悟得静之精髓者才明白,静有三境。

小静于野。避开尘世,远离人寰,或隐居深山,或遁入空门,为此小境。世人皆以为梭罗离群而居,或匿于瓦尔登湖是一种大智。殊不知,借外物安抚于身,终为小道。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自幼避世空门,面壁习经十年,但他终究无法平息内心的火热,在佛与爱间纠缠。因此,我们才得听到这不朽之叹: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在此,我并非想令人们都斩断情欲,出家忘市,只是想藉此说明,远离喧嚣得之静终只是表象,欲觅得真静,还得治心。

中静于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陶潜心存悠然,故此于噪杂市井之中,依旧不忘内心的南山。静者自静,不以外物所动。“混迹尘中,高视物外。”正是有内心对纷纷红尘的无惧,即使在红尘纷扰之地,依旧可以坚守内心的一泓清泉。如同许衡一般。众人食梨的噪杂蛊惑之音全然无法令他心动,换来的只是一句亘古不变的掷地有声,“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大静于朝。老子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欲听惊雷,还得觅于无声。同理,宁静的极致,还须在世间最为纷扰之地寻觅。篡位弑君,司马父子开创的西晋,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为噪杂糜乱之朝。但恰恰在这纷扰之地,巨源,竹林七贤之一,却傲然开辟了历史上最为宁静的一隅。他初而为官,提点俊才,入而“陶情杯酒,寄兴篇咏。”时代的污浊无法弄脏他的衣襟,他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虽然朝堂之上,贪污受贿,早已成风,他却始终没有接受别人一物。二十年前赠送的丝缎置于架上,“视之如新。”《小窗幽记》有言:“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正是因为心中的古井宁静无波,山涛才可于莺歌燕舞之地,污浊官场之中,如深寺古钟一般,静得荡涤人心。

慧能云:“仁者心动。”化入红尘,体悟三境,才可最终于莽莽尘世之中,开辟属于自己的东篱菊圃。


新闻来源:信控学院 邢天琳摄影:责任编辑:何海明审核:张磊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