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8-12-17浏览次数:1958

传承传统艺术是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艺术的蓬勃崛起,传统艺术越来越被人们遗忘。比如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学习从事戏曲行业,以前红遍大江南北的昆曲、京剧,现在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有多少人还拿毛笔写字,家里能出现个砚台都是很神奇的事情了。传统艺术如果不紧跟时代的潮流,可能到了某一个世纪真的会被我们人类所遗忘。

拿建筑来说,我想起的是古典建筑设计的代表园林设计,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境界。最著名的地方就是苏州了。今年我去了苏州拙政园等地方,欣赏并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买了一本《园冶》细细品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设计中的意境和艺术效果是古代“幽人”所追求的一种闲情逸致的情怀,园林设计者所营造的一种“天然之趣”是当时的最高要求。为此,对于叠山,“最忌居中,更易散漫”,谈造亭,“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等等。这些观点,无疑都是精彩之论。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更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园冶》中指出:“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柱,互相借贷;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园林设计主要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了。

读完这本书就能感受到江南的园林艺术所体现的种种道理,“三分匠,七分主人”,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当时的文人雅士喜欢这种幽静的自然的感觉,园林设计者将人的内心与人工建造的园林以及自然三者相连通,这种理念在我们当今社会建筑设计方面都是很正确的。在科学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取传统艺术优良的方面跟我们现在艺术相结合而不是遗忘他。

古雅的生活,会从时光里透出永恒的光泽,并不是科学技术能代替的。

新闻来源:建筑与设计学院 隋文璟摄影:责任编辑:谢小雨审核:范韶维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