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故事】嬗变中的华丽转身

——写在学校综改方案获准备案实施之年岁末
发布者:刘勇发布时间:2016-12-27浏览次数:11118


百年矿大,缘煤而起,因煤而兴,扛起了煤炭高等教育这面大旗,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矿大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百年校庆时,国家领导人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的谆谆重托言犹在耳,历史赋予了矿大人不小的压力。

2016年,随着综合改革方案获准备案实施,“三个世界一流”目标提出,这所百年老校再注新动力,从理念塑造到机制创新,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一幅全新的蓝图正在逐步绘就。

今年6月,学校地球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1月,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矿大从来不缺少在困难中崛起的基因!


目标定位,学校发展的指南针

“群雁高飞头雁领”。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矿大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是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两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矿大人面前:第一,作为原来的行业龙头与旗帜高校,学校如何进入“双一流”计划并占有一席之地,保持原来的地位并站在世界矿业高等教育的前列;第二,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实行新能源革命,作为化石能源行业高校,如何拓展与转型。

改革没有退路,不进行综合改革就没有出路,甚至已有的改革成果也保不住。现实问题倒逼学校发展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国家、行业战略需求同频共振。

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学校在《中国矿业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到建校120周年前后,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一流大学,并明确提出“三个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即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汇聚世界一流学者、培养世界一流学生。学校要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综合配置新机制,实现存量盘活、增量激励、减量约束,从而推动学校从传统的能源高等教育向新能源高等教育的华丽转身。

实际上,学校要在保持传统特色优势的同时通过学科的拓展和新的增长点的培育,来进一步放大办学特色和优势,还要兼顾建设世界一流矿业大学与服务国家行业重大需求相统一。国家始终强调学术研究要扎根中国大地,为国家作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矿大特色和创建世界一流,也就是要服务国家行业的重大需求,彰显我校能源学科特色,这有机统一于学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历史进程之中。

为此,学校紧扣国家、行业的发展需求,助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在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深度加工、清洁利用以及煤炭能源工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持续发展中打造新优势,培育新亮点,拓展新空间,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百年矿大,盛世华章。新的历史起点上,矿大并不缺少跻身世界一流矿业大学的基础。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正式发布的2016-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矿业大学首次入围,在全球大学综合评级中居800-980位区间,在中国大陆入围的52所高校中排名第39位,在分项指标中教学排名第731位,研究排名第633位,论文引用排名第888位,国际化水平排名第975位,产业收入排名第138位。

2016年3月,国际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在其官网发布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16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中国矿业大学的矿物与采矿工程学科以第51名进入全球学科百强。


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奠基石

学科、学科,还是学科。从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计划、各类机构的大学排名来看,学科都是重中之重。

学科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基础与依托,学校计划通过改革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创建国际一流学科,在工程学科领域建成国内一流的学科群,在煤炭能源科技领域保持行业领先的学科群。具体而言,创建世界一流矿业大学要在保持原有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使工程技术科学化发展。这涉及学科重组、学科交叉融合,如工程学和理学、力学交叉融合,从而强化工程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并使得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涉及工程领域的重大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使基础研究向应用领域延伸。

为了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学科特色,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学校进行基层学术组织调整,组建成立能源、材料与物理学部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启动了对相关专业进行局部调整的调研论证,其主要取向就是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彰显学科专业特色,拓展新兴学科。

学校还组建了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五个学院。例如,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主要考虑要做煤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现在通过重组使创新研究的领域得到拓展。而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包括物联网、数字化矿山等,紧盯着新技术,集中做智能化,传统优势学科就向新领域拓展。

各学院也瞄准学科方向,专门采取了多项有效举措。例如资源学院围绕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同时拓展新能源勘探开发的前瞻性研究;试图通过外引与内培两手抓,推动青年教师尽快“冒尖”;立足中国国情,瞄准世界潮流,建立学术研究新常态。材料学院则是引导发表高质量论文,提高发表论文的可获得性,组建团队专门分析、研究、预测ESI的发展态势,推动国际合作。

为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学校出台了《创建ESI一流学科资源优化配置办法》,自筹经费实施ESI一流学科创建工程,凡ESI前1%贴近度超过60%的学科启动建设,首批启动经费1000万元,在3~5年内总投入5000万元建设经费。

通过建设,2016年11月,材料科学新进入ESI前1%,排名全球771位;地球科学3月新进入ESI前1%,并由首次进入时573位进步至目前507位;化学进入ESI前1%贴近度接近99%;已进入ESI前1%的工程学保持优势,由2015年底551位进步至目前438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也实现了预期目标。


科技创新,学校发展的金招牌

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引领着煤炭科技发展,科研总体水平一直走在时代前列。

在2016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大学国家科技奖励总排行榜中,学校居于22位。在教育部公布的《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排序中,学校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并列第14。

2016年4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总部公布了2015年全球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提交的专利申请情况,学校位列全球教育机构排名第35位、中国高校第4位。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正着力开展自主创新,实现重点跨越,支撑未来发展。学校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若干新的研究方向,加大资金、人才、设备等要素投入,实行特殊扶持政策,促使其尽快成长为学校新的科研支撑点。这些机构科研均涉及能源前沿领域,由国际顶级学者领衔。

学校成立的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正式运行。这是一所完全按照国际化规则来运行的机构,其科学研究可以说有前瞻性和解决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具体包括:碳能源科学技术、超导输电材料科学技术、储能材料科学技术等。

今年4月,学校联合中矿亿隆能源公司共同成立的煤炭地下气化国际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与美、澳、德等技术研发力量合作共同研究,打造煤炭地下气化国际化技术研究平台,推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并在江苏沛县、山西、贵州等地建设工程示范基地。

今年8月,学校成立中美雾霾防控研究中心,力争通过全新的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基于能源清洁利用全链条雾霾防控技术体系,通过成果转化推广综合治理雾霾,让碧水蓝天、空气清洁的梦想尽早实现。

而周福宝教授带领的团队,首创分布式煤田火区热能提取发电技术,通过提取地下煤火热量,利用热电材料的Seebeck效应将热能直接转换为清洁的电能,热电转换过程无污染、无噪音、安全可靠。

此外,学校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教授担任我校客座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原校长、日本学士院院士、曾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著名材料科学家井上明久教授来我校,积极谋划成立非晶研究院。

  

师资队伍,学校发展的顶梁柱

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罔谈一流大学,教师的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已达到1910余名。围绕“汇聚一流学者”,学校不断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采取更灵活的机制,提高人才引进效率和效果。

学校引入了多名国际顶尖学者推动学校发展。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罗·鲁比亚担任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欧洲高级可持续研究所亚历山大·契亚科夫教授受聘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超导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裴有康教授担任雾霾防控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教授受聘名誉教授组建国际化研究平台。学校还引进三位杰青基金获得者代世峰、叶继红、沈宝龙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引进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志林担任管理学学院院长。

除了重视外引之外,学校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每年各类岗位新进教师平均百人左右,其中新进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5%,外校及中科院科研院所毕业为主,获得海外高校博士学位或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者近50%。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大胆探索和尝试校企合作共建新模式,在青年教师中推行“力行计划”,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煤炭企业基层一线进行半年或一年的锻炼,为青年教师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平台,现场解决煤炭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难题,成效显著。

学校还推行新进青年教师各类培养计划以及师资博士后制度。每年选拔10名以上青年教师到海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师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2年的学术前沿研究,选拔30名以上教师到国内一流学术机构进行研修。

此外,学校通过各种措施积极营造追求学术至上的氛围。在今年新一轮干部聘任工作中,学校出台了关于处级学术干部退出领导岗位的实施办法,一部分双肩挑学术干部或主动退出领导岗位,或回归学术岗位,或聘任为相应级别的管理职员。

  

教学质量,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目前,学校已培养学生20余万人,29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0多位大型煤炭企业领导者,数千名煤炭科技创新的带头人。今年1月5日,华夏能源网梳理出30余所能源资源关联院校毕业生毕业5年、10年后的薪酬变化,学校学生毕业10年薪酬位居第三。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传统学风、硬件设施较好。尤其是学校出台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简称本科教育十六条),并督查逐条落实,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本科教学水平得以保持和提升。

学校还制定了2016版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符合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按照培养国际一流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构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认真吸取经验,大胆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有益经验,不断改革创新。推进按照国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际认证标准要求设置课程体系,鼓励实施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加大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和利用力度。

学校本科生实习经费每年投入2400万元,解决了实习经费短缺的棘手问题;每年按100元/生的额度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经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做实验、搞创新研究。为推进国际教育交流,提高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每年投入专项经费资助200多名学生出国访学,高薪聘请外国教授英语讲授专业课。2016年学校首次选派本科生赴海外实习。

学校的课外科技活动也频现亮点,2016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535项。3月,学校“木牛流马”学生创业团队荣获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创业大赛总决赛唯一特等奖。11月,在 2016“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参加决赛的3件作品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实现了学校在该项全国最高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中金奖“零”的突破。

近年来,学校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2016年,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名单。

  

百年矿大踏新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中国矿业大学已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幅波澜壮阔的壮美发展图景已然铺开。

充满希望的第二个矿大百年,我们都在奋力前行中!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摄影:责任编辑:审核: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