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矿大人】顶天立地做学术,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校一学术团队去年发表SSCI刊源论文13篇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17-02-28浏览次数:6987




2016年,我校在SSCI刊源上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35篇,而其中有13篇来自管理学院龙如银教授、陈红教授团队。

谈到学术成果,龙如银教授感慨地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学术研究要想出成果,就得撸起袖子加油干!”

  

顶天立地开展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要想出成果,确定研究方向、选对研究思路,尤为重要。谈起学术研究的思路,龙如银教授用“顶天立地”一词来概括。

他说,学术研究的思路,首先要“顶天”,就是要关注国家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关注中国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管理问题,从而确定研究的方向。

“国内外理论界及实践范畴,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环境问题非常关注,甚至在某些热点研究领域,外国学者比中国本土学者研究得还要深入,数据还要真实、详尽。”他介绍。

同时,龙如银团队发现,对于我校来说,进行纯商科的研究、发表高水平纯商科文章难度较大,原因有三点:一是纯商科研究的问题比较微观,二是研究领域比较宽泛,三是研究师资缺乏可资依赖的学术平台。他认为,我校属于具有鲜明能源与工程特色的高等院校,只有结合学校特色优势,扎根能源领域,让学术落地,才可能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因此,团队坚持依托于我国能源资源战略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管理问题开展研究,服务于国家能源资源政策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重大需求,确立的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与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及“安全政策与应急管理”。

选准了方向,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开端,更为重要的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教授认为,“我们要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什么、问题从哪儿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或者窝在家里看看电脑就能找到的,而是要到现场、到基层开展调研。”他举了两个例子。

例如环保问题,教授介绍说,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环保很重要,但是经过深入居民调查,大量样本分析后发现,让大家牺牲自己的福利,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环保,可能有人就做不到了,这就是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这实际上就是因为环境效益而牺牲个体福利的问题,也因此产生了“基于福利视角下的环保政策”的相关研究。

还有,博士研究生李文博2015年在进行关于“电动汽车接受意愿”相关研究时,一开始总是参考别人的思路来研究,提不出新的观点。教授看在眼里,更是记在心里,只要是出差,他都会专门进行实地调研。一次在北京坐出租车和司机聊天,他发现了电动汽车推广面临的问题所在:停车费贵、居民小区不开放、充电口不统一、维护保养困难,这些竟然是电动汽车推广困难的主要原因,和通常想象的原因大相径庭。他立即将这一新的发现与学生分享,并指导学生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多的实地调研,获得了新的研究线索:“机制困境下的电动汽车推广问题”。


持之以恒守得成果丰硕

十年磨一剑,跨海斩长鲸。

“作为一名老师、一个学者,一定要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在一个方向上坚持下去,不能频繁转换。没有长期的钻研、学术积累,怎么可能取得学术成果上的突破?”谈起团队在2016年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方面的收获,龙如银教授如是说。

例如,围绕“安全管理与政策”、“职业安全与健康治理”等重大管理问题,陈红教授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已成为该领域的著名领军人物。

在安全管理方面,陈红教授系统研究并定量描述了中国煤矿事故的人因规律及发生机理,明确了人因是我国煤矿事故的关键致因,创新发展了不安全行为测度新方法,提出了事故防控的“行为栅栏”制度设计思想并建构理论基础。

在职业健康管理方面,她发现并定量描述了我国矿工职业病新发病“数量扩大化”以及职业源性心理损害日趋严重的现象与规律,作为主持人,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神华集团合作,进行了在我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基于靶向特征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充分把握中国国情和治理现状,形成了《企业安全与健康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基础》、《企业安全与健康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井工煤矿安全与职业健康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要求》、《煤矿企业职业心理健康标准》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主持完成并发布了我国首部《从业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状况年度抽样调查报告》。

二十载春秋,陈红教授扎根煤矿安全管理领域,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当煤炭行业不景气、企业发展面临困境时,陈红教授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经过长时间的现场研究,她创新管理理念和制度,提出了“积极(Positive)安全与健康管理”的新理念,强调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在宏观与微观、制度与行为等关键层面的统合治理,开拓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研究的崭新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6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应用,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支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所著的《积极安全管理视域下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研究》也是安全管理领域首部以积极安全管理理念为核心的著作,提出了安全心理生态的全新框架,在学术和实践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6年,以陈红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我国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的合作治理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这也是对团队多年研究积累和引领地位的充分肯定。

龙如银、陈红教授团队一路走来,一路创新。持续创新并全面提升团队服务国家战略与政策、服务社会民生与健康发挥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直以来都是团队思考的重点,也是团队满怀激情探索向前的原动力。

  

担当责任传播中国声音

在回答“何以2016年发表了13篇SSCI高水平学术论文”这一问题时,龙如银教授用“传播中国声音”来总结。

当前,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环境保护、职业安全与健康等等问题,都是备受关注的国家重大社会经济热点问题,龙如银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学者,必须时刻关注并聚焦于深刻变革中的中国问题。他说,“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必须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给出最新的研究成果。”

正因为这样的使命感、责任感,龙如银、陈红教授团队,始终以“传播中国声音”为己任,在提高研究成果水平方面狠下功夫。凡是进入团队的研究生,都需要首先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研究规范性培养,从问题发现与选择、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到调查分析、数据处理、写作规范等等,龙如银、陈红教授都事必躬亲,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手把手地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习惯。同时,团队还鼓励学生拓展研究方法的应用,行为实验、计算机仿真、拓扑、社会网络等先进工具方法也得以拓展应用。

有了基础、有了数据、有了新方法,想要出成果,必须做的就是专注地投入写作和投稿。“这13篇文章,有很多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有的是在2015年就在投稿了。”龙如银介绍说,“我要求我们的博士生,必须有3篇文章处于外审状态,同时自己还要进行新的写作。”

记者跟随龙如银教授到达他的教授工作室采访时,映入眼帘的是7名团队成员正聚精会神地在电脑前工作,他们甚至未发觉导师的到来。这种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的氛围着实让人赞叹。正是有了这样长啸奋蹄的搏击,团队中陈红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魏佳,在读博期间共发表了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SSCI刊源论文5篇(含2篇领域内Top期刊),获科研性奖励7项,其中省部级奖项1项(一等奖)、国家级协会奖2项(一等奖),并以各方面出色的表现,被西安交通大学录用为新教师。还有往届的毕业生被合肥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管理学科较强的高校录用。


以身作则激发团队活力

龙如银教授团队组建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发表的SSCI刊源论文成果十分丰硕,占学院发表总数近半,谈及此,龙如银教授说,“这是我们这个大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龙如银教授团队里,基本没有假期这个概念。博士生杨彤说,“老师非常勤勉,每天坚持最早到办公室开始工作,每周四下午或者每周五下午有学术研讨,基本全年无休在坚持研究;同时,他对待科研非常严谨,始终坚持学术理想。”

谈及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培养,龙如银将经验总结为“方向引领、动力激励、过程管理”三个方面。老师的学生说他就像一座灯塔,指引学生前行的方向。

“即时分享”也是龙如银、陈红教授的习惯之一。博士生魏佳说,“两位老师只要有关于学术研究、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学术链接和个人感悟,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学术研究微信群分享给大家,使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社会热点新闻。”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引领和激励学生外,龙如银、陈红始终把学生当做家人。除了自掏腰包带着学生品尝徐州美食,逢年过节时,他们还经常邀请学生们到家中包饺子、煮汤圆,团队里的学生们说,这个大团体就像一家人一样带给大家温暖和鼓舞。魏佳说:“在我生病的时候,老师亲手熬好了热粥送到我的病床前,如同我的父母一般照顾我,有这样的老师是我人生之幸。正是他们的桃李之教坚定了我选择教师这一行业。”

“每个人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都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优势。”龙如银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奋斗的路上。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摄影:责任编辑:审核: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