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连云里的历练之路——记职业与继续教育部党委副书记、江苏省80后县处级挂职干部王森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19-11-15浏览次数:256

提到连云港,你能想到什么?是黄海之滨,东海圣境,还是花果山下,大圣故里……

如果问王森,“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交汇点、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些词他会不加思考地脱口而出。

如果再提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那么,“沿海新兴产业高地、首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华药港、自贸区……”这些内容更会让他侃侃而谈。

就在三个月之前,这些都是他的工作日常。

2017年7月,作为80后县处级干部,中国矿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部党委副书记王森,被江苏省委组织部选派到连云港挂职锻炼两年,担任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分管开发区科技、人才工作,协管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兼任省第十、十一批科技镇长团团长。


跨界与融合,过好能力关

王森是开发区第一位有实职分工的挂职干部,每年都要交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于王森而言,这既是一次难能可贵的锻炼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做得好,是自我突破,做得不好,不仅自己过不去,还给学校丢了人。”王森说。从挂职第一天起,他就告诉自己绝不能有“当过客、镀镀金”的想法,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实事、出实效。

从高校教育管理岗位到地方行政管理岗位,这是一次全新的跨界工作,王森要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和工作对象。“我这也算是赶上跨界的潮流了”,王森说,“但是跨界不容易,有太多的新知识新情况需要学习和了解。不断加强学习,快速提升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为国家为地方做贡献。我想这也正是省里对挂职青年干部的期待和要求。”

怎么学?向书本学理论、向领导学思维、向基层学经验、向市场学规律,这是王森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初到岗位的两周时间里,王森把区里近两年来所有的政策、规章制度、工作总结计划等相关文件全部认真学习了一遍;通过会议、办公室约谈、午间食堂交流等多种方式,主动向管委会领导班子其他领导虚心请教;通过记电话号码本来尽快熟悉相关人员。

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让他对经开区的发展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心中的忐忑也越来越少。随后,他快速进入状态,利用开会、调研、出差等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收集资料,了解情况、掌握信息。

  

实干与担当,种好责任田

按照“实岗实责”的要求,王森聚焦主业,努力用实干和担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成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在“三新一高”(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优势明显。王森用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共计48家企业,重点围绕全区“三新一高”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王森发现,很多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区里的科技扶持政策了解不多、把握不准,而区里对于企业的需求了解不深入,政产学研的体系没有理顺。

王森认为,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作为政府,为企业提供创新引导、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发展是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这对于开发区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在他的主导下,开发区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新奖励机制,全力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召开了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修订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推动省科技“40条”等新政策落地落实;另一方面,安排科技局工作人员和区内每个企业对接,围绕创新型园区建设的目标,宣讲政策,提供帮助,鼓励创新。

“没有创新主体和载体,科技创新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王森告诉记者。两年的时间,王森带队跑了开发区160余家企业,全面掌握企业自主创新现状,有针对性地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开发区两年共兑现奖励资金3986万元,近30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重大研发计划。区内企业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苏北地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获得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连云港市首个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企业。两年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6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产值比重达79%,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7%。

科技与人才如一体两翼,没有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

作为兼任的科技镇长团团长,王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了开发区、科技镇长团、高校、企业“四大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助力开发区人才招引和智力汇聚。

在人才引进上,创新“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40多所高校开展对接,引进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800余人;两年共引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双创计划”人才4人、苏北引才计划307人。在校地合作上,制定科技镇长团联系服务企业制度,邀请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30余批近百人次专家来区对接,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7项,解决技术难题需求30余项。

王森说,在挂职期间,学校给了他很大的支持。2018年11月,由分管校领导带队,学校在开发区成功举办2019届毕业生专场推介会,23个专业学院与区内近30家企业进行了对接。2019年4月,在连云港市“双招双引百日百校百才对接”系列活动暨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校领导代表百所高校在大会上作主旨发言,进一步密切了学校和连云港市的合作关系。

在王森挂职的两年里,中科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建设顺利运营;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3%。先后培育恒瑞医药、康缘药业、豪森药业3家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区域获批数位列全省第一。区内企业2人荣获“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12人获批省级知识产权领军、骨干人才等称号。全区万人发明拥有量达82件,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处于领先水平。开发区顺利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提前一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王森也被评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

 

奉献与坚守,摆好心中秤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忘我的付出。

王森告诉记者,在他以往的印象中,地方的行政工作应该是按部就班、缓慢推进的,但真正参与其中,彻底颠覆了过去的认识。“现在的政府工作务实、高效、精准,真正是高标准严要求。”王森说。

挂职两年来,王森出差公里数已达8万多公里,飞机航程达到5.9万余公里。尤其是在进行招商引资时,他经常是周末奔波在出差途中,恶补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商业、经济、财务等各方面的知识,周一便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谈判。要谈成一个项目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只能是勤跑多磨,紧盯善谈,反复做工作”,王森如是说。

在挂职期间,王森没有周末和假期的概念,“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从徐州倒个车转个机倒是常事,但经常是“过家门而不入”。

“异地挂职,说不想家,是假的。”王森说,每次忙完工作,回到空无一人的宿舍,孤寂感便不由涌上心头,于是就又把时间投入到学习充电中。王森说,很多时候会觉得累,觉得苦,有家不能回,有娃不能抱,但是一想到王继才夫妇32年如一日守岛为国的感人事迹,就觉得自己这些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了,“挂职的两年,也是对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的再塑造、再洗礼。”

不过,王森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学生们。他从来没有忘记“守护学生安全成长、帮助学生发展成才”的初心;也从未忘记“打造精品学工队伍、点燃青春摆渡人激情和责任”的使命。

挂职的工作压力和节奏都远超平常,但作为职教部党委副书记,王森始终将学院工作放在心中重要位置。他每天都要电话了解学院工作情况,特别是学生在成长中遇到问题、迷茫、选择等关键节点上,他总是及时给予引导和关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王森克服多种困难,只要回徐,他总是抽时间与辅导员面对面交流,职教部学工队伍也激发了更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在他挂职的两年时间,职教部学生工作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学院先后荣获团中央优秀社会实践团队、校级优秀青年志愿者协会、校级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称号。

  

三个月前,王森圆满完成挂职任务回校工作。在省委组织部80后县处级挂职干部考核和科技镇长团团长考核中获得双优秀,他也被聘为“连云港市人才科技发展顾问”。

回顾两年的挂职工作,王森说,挂职是一段难忘的历练,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意志,提升了本领。而矿业大学的培养和支持,更给了他勇往直前的底气和勇气,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矿大精神已经成为他的人生底色,“无论今后在哪个工作岗位,我都将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苏格拉底曾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相信王森会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攀高峰,越来越好。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李秀摄影:责任编辑:李秀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