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用爱心浇灌,事业才永葆荣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5-10浏览次数:82

    当他如约接受采访时,谢广元老师刚刚下课。他不仅带研究生、博士生,还给5个本科班的同学讲授《矿物加工学》专业课。 谢广元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上,潜心教书育人,甘为人梯,立身三尺讲台的默默奉献是他从教二十多年来的真实写照。


言传身教   躬行不怠
        教师以授课为业。讲课也是一门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其次是表演艺术,还要有管理艺术,但最终的目的是传授科学知识、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和传递文化,培养技能。谢广元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努力使每节课都上得精彩,或者至少在一堂课上有一段精彩的讲解奉献给同学们。这种努力给每一届同学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深知能否保持同学们注意力集中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于是他力求每节课都要有精彩的亮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展示出每一堂课的亮点,谢广元总是认真备好课,想方设法创造亮点,要么是前辈或自己科研经历中的动听故事、要么是学生或同事们实验室研究中的一些趣闻轶事,或者是现场实际生产中发生的鲜活案例……他认为,只有在自己充分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组织好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每一堂课都讲得精彩动听,真正使学生感兴趣,在循序善诱中,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研究热情。
       俗话说,“严是爱,宽为害”。谢广元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上课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不允许学生迟到或者旷课,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不仅许多毕业后多年的学生都称赞他在讲台上播撒知识时的风采,而现在他所带的本科生,谈起谢广元也表示由衷地敬佩“我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并且都很认真,不敢有一丝懈怠。”
       谢广元来自江苏省泰兴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81年考入中国矿业学院,原本有些内向的农村孩子在大学中锻炼得出类拔萃。1985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保送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教授。导师的言行和为人处事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学习期间,谢广元逐渐养成了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和甘为人梯的教书理念。刚参加工作,谢广元就担任了班主任,凭借对工作的热忱,他注重班风和学风的建设,同时有效开展创新性活动,所带班级荣获了一项项荣誉。


为人师表   创新争先
        现在作为化工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他常常告诫青年教师要将为人师表落到实处。同时要求全院的教师都来努力遵守教学秩序,以学生为本,不要随意调课。他认为,为人师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并且持之以恒,久之变成日常行为习惯。因为,作为教师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都关乎师德和操守。对于自己,谢广元更是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一学期从未调过一次课。每次出差,都认真计划好时间,把讲稿和课表带在身边,提前备好课,如果早上一二节有课,即使行程再满,旅途再劳累,他都连夜往回赶,保证早晨到家,简单的收拾和准备之后,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在上课前再次准备,确保万无一失。平时每次上课他都会提前二十分钟进教室,一方面使课前准备更充分,另一方面有时间可以与同学们进行课前交流,以便了解学生的情况,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现教学效果和成果双丰收。课后答疑,他总是尽心尽力,不计时间早晚,下课后答疑辅导直至送走最后一名同学。
       教学创新,首先要创新理念,要把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谢广元在课堂上很注重传授学科前沿知识,引领学生思考学科悬而未决的问题;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既明确实验目的,又明白试验结果,还能发现试验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为建设创新品质打下基础。教学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投入来说都具有自主性,弹性很大,可以说是凭良心干活。谢广元说:“我要全身心投入”。正如陶行知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谢广元捧着爱心而来,带走了学生们的迷惑和尊敬。
        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主任,这一干就是15年,谢广元认为,教研室主任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但在其位谋其政,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他工作勤勤恳恳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果实。先后组织修定了我校化工专业自98版至04版四次本科教学计划,还主持了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先后获得排名第一的省级一类优秀课程1项、江苏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工作中谢广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申报精品课程和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时,需要准备的材料多,周末的日程常常是排得满满的,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更是常有的事情,这些都是他咬牙坚持下来的。2003年,他主持的“矿物加工学”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他荣膺江苏省教学名师称号。


求真务实   投身科研
       为了响应全校青年教师到基层劳动锻炼的号召,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谢广元深入一线生产车间劳动学习,一干就是半年多。在当时艰苦条件下,他同基层工人们一起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与很多参加基层劳动锻炼的青年人不同,他在空闲时候,常常伴着隆隆的机器声和工人吵杂的闲谈声,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利用半年时间,他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撰写了一份近三万字的研究报告,令当时的领导和同事称赞不已。基层的劳动锻炼,培养了他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敢于吃苦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积累了现场实践经验,为开展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工作以来,谢广元在曲折与艰辛的科研道路上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断进步,其科研能力让人十分敬佩。他一直从事细粒煤分选和微细物料高效脱水技术的研究,曾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及厂矿企业项目 5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9 项。现在已经成长为“矿物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品牌专业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美国采矿学会( SME )会员、第五届煤炭工业委员会资源加工利用与环保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煤炭学会第五届加工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炭工程》杂志编委。
       他一直从事煤炭深度脱硫降灰及微细物料高效脱水关键技术研究,曾主持和参加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厂矿企业横向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鉴定成果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专利2项,科研成绩突出。在开发新技术设备的同时,并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此推广应用的“旋流微泡浮选柱”、“精煤压滤机”新技术设备遍及全国10个省,17家矿务局42家选煤厂共300多台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填谷造峰”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目前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进步很大,传统矿业的优势学科一直保持强势发展,但是,新时期新学科发展与前沿发展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也就有更多的发展潜力。作为时任矿大发展规划处的副处长的谢广元,感到肩上的担子重大,有责任更加努力谋划学校的学科整体发展、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跨越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选煤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凝聚了矿大化工人的辛勤和汗水。作为煤炭加化工的主要成员,谢广元不仅关注自己所在学科的发展,而且他的视野触及了学校全局学科的全面发展。我校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还有省部级重点学科,也有校级重点学科,虽然构成了梯级发展体系,但是各学科发展不平衡。面对当前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他在思考矿业大学未来学科如何发展。经过广泛的调查,再与国内外其他一流的高校学科发展作对比,深思熟虑之后,他提出了“填谷造峰”的学科发展思路,并应邀为校内的一些学院做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报告。
只有满堂红才是一片红
       我校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矿业特色,拥有自己长足发展的优势学科,已经跻身于“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建设的高校行列。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既要保持矿业的特色和优势,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创新发展。
       实际上,“保持你是保持不住的,你硬要去保持肯定是不行的,这就必须要造。”谢广元认为,“我说的造是什么呢,实质是如何处理优势与弱势学科之间在学校获得共同发展的这种关系?我的观点就是必须把学校的强势学科还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它往上冒尖,更加冒尖。所以学校一定要把优势学科发展得更好。我们如何真正体现它的超强特色。而且如何加大这个方面的投入和组织,使这些优势强势学科代表矿业大学的特色。这种我称之为造峰。这样才能更加凸显了学校的特色,创建一流的学科。”从他的言辞中,我读懂了他所说的造,不是去造假,而是去创造、创新、创设条件以求学校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
       学校中还有些弱势学科比较弱,从业绩点、成果点、教学点等方面来看都太弱,没有真正的支撑人才,学科里、行业里、在同类高校中,学科评比都表现出相当弱势。但是我们只顾这些强势学科,弱势学科不管它,任其自然,那是不对的。但是弱势学科怎么办,当时学校提出要让其壮大,当时学校提出学院里弱势学科如何统筹,如何扶持?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他提出对于弱势学科要加强“填谷”的设想。“只有满堂红才是一片红”。如果在某方面弱的话会拖后腿,也不是学校的宗旨。学校应当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政策也要向弱势学科倾斜,以便促进它们与其它高校的同类学科相比能够更好地发展、快速地发展、更优先地发展起来,以获得整体学科全面发展,综合优势更加突出而鲜明。不管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或者十个手指协调才能弹好钢琴的观点,还是两条腿走路的说法,都昭示我们学校强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之间要走“填谷造峰”式的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
      如今,谢广元教授已是桃李满天下,但他仍立身三尺讲台之前,将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用汗水浇灌着明日的栋梁;他是孜孜不倦的学者,以其严谨求实的态度投身科研;他是诲人不倦的教师,立身三尺讲台甘为人梯。他把自己的精力全部贡献给了学校。

新闻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报摄影:责任编辑:审核: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