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20-06-30浏览次数:290

入夜,脱去衬衫,于昏灯下读书。

渫雨一阵,清尘。

问挂钟打音十一下,疲倦久长。走向阳台尽处,星河一片。居民楼几盏白炽灯散发着余亮,红色建筑上鲜有潮湿印记。

半掩着房门,烟气中忽而几分麻木。偶有入堂之风吹过,将憾事打磨冲洗。

读到北岛的《青灯》,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忽然想穿过二十年岁月的重重迷雾,回到那个白洋淀的早晨。在芦苇随风起伏的岸边,也许我该说点别的。比如,如果你是条船,飘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

未解其意,甚是烦扰。

入夏总是如此,闷热至极,心绪常不平宁。

我又陷入沉思。

最近写作和生活一样,特别容易陷入的一个泥潭就是:对着笔于小事物的抗拒感。我们会喜欢寻找一些宏大的,更有意义的事物,进行粗线条的刻画。反倒对那些可有可无的小事,主观上的就想要疏离。

陶行知先生曾说的“生活即教育”正解了我的难题,写作本就是表达自己想说的,本就应贴近生活,更有生活的气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才快意。

比如写平淡寻常的一日。写到“吃饭”,就一笔带过,至多加一些形容词,或是择取碎片来扩充。而鲜少会去细化饭桌上的果蔬、菜肴、人物状态,以及这期间的言谈与碰撞。

就像生活一样,我们会更习惯去思考宏观的“意义性”的东西。比如,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总会反问它对自己有何意义,如果自认为没用,就算还未学,便已失了大半兴趣。

追求意义并没错,但却鲜少有人追求意义之外更简单的东西。我们对“无意义之事”的条件反射太过强烈,甚至过犹不及。

我曾读过很多书,最让我艳羡的一点就是,作家们能够把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照顾到,而且延伸得非常生动具体,然后流畅且灵活的表达出来。

而实际上,他们所刻画的那些,其实也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是落笔之时未曾想到罢了。太容易停留在对“意义”的思考中,而永远也不愿跨出那一步,就在原地兜着。这大概便是无法在写作上有长进的一个原因。

曾有人说:“对表达怀有耻感,是成长最大的敌人。”不光表达、写作,生活也同样如此。我们总是想要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对无意义或无价值的事避之不及,甚至嗤之以鼻。

但事实是,有意义的事太少,不足以填满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人生本就是无意义之事的堆叠。如果找不到有意义的事,又抗拒无意义,那就只能在二者之间折磨着。

周国平这样写道:“世上有百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听说人生有这样一个悖论:你越刻意追求什么,它往往就越与你背道而驰。反倒是当你放平常心,淡然处之时,那些属于你的就都向你而来了。

想找到有意义的事如此艰难。其实能把无意义的事变得有意义,才算是本事。

抛除这些以外,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不再去划分意义的大小与有无,做就是了。

海已静,山未青,月落于平行时空。长欢已远,迟眠五更,念心事灯火通明。

这一夜,我想了很多,更收获很多。再读《青灯》,一瞬间,光影万千。长亭路远,遥想未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已深留在我的脑中。


新闻来源: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陈俊昊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