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三个一流”】一个草根学科的逆袭之路

——材料学院院长强颖怀教授谈学科发展
发布者:刘勇发布时间:2016-04-12浏览次数:6339


冶金学科,我校建校之初的三大学科之一,培养出了材料领域泰斗师昌绪院士等一大批材料科学的领军人物。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我校冶金学科整体搬迁至东北大学。从此,很长一段时间,矿大没了材料学科的声音。

改革开放后,学校才在机械系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并开始招生。然而,材料科学没有自己的博士点,专任教师也只有59人,是一个地道的草根学科。

这样的一个小学科能做出大文章吗?

根据2016年3月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最新数据结果,以材料学院为主体的我校材料科学与ESI前1%的贴近度已高达91%。


牢记使命,光复材料学科

记者:请谈谈我校材料学科的相关情况。

强颖怀:材料科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的,材料科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中,材料科学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学院师生员工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复兴我校材料学科,努力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总体来说,材料学科有两个属性:一是支撑属性。材料是支撑其他学科、行业,特别是工程技术发展的关键。有一种说法,一种科学原理从发现到转化为技术成果,一般情况下必须出现一种相应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二是引领属性。只有材料发展了,很多领域才能发展。在有些关键的工业领域,往往就是因为材料不过关,而出现了“卡脖子”的情况。

根据这两个属性,尤其是未来引领的属性,材料学院结合我校特色以及学院自身发展的历史,瞄准并凝练了四个研究方向:一是能源材料。我校是能源科技大学,且目前新能源材料比较热,很多能源的转化实际上都要靠新材料的发明。二是生物材料,如人工关节、心脏瓣膜、牙齿等。生物材料的前景非常广阔。葛世荣教授课题组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生物材料及其摩擦学。三是碳材料与纳米材料。碳材料研究结合煤炭的转化进行,魏贤勇教授就在从事煤质碳材料的研究;纳米材料也是非常大且新的领域,关于纳米材料的期刊和论文都有比较高的影响力和引用次数。四是非晶态材料。这是一个广阔而又崭新的领域,学校拟引进本领域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顶尖专家--日本井上明久教授。 


有的放矢,多项措施挺进ESI前1%

记者:请谈谈对ESI的看法。学院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使得材料科学ESI前1%的贴近度越来越高?

强颖怀:ESI本身的科学性及其影响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我们从各个层次看都必须重视。

其一,ESI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侧重于评价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水平。其二,中国是大国,理当各方面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即使按照西方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显示度。其三,对于学校而言,当ESI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第三方评价指标时,学校必须想法设法让更多学科进入ESI前列,否则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其四,对于学院而言,材料学科的ESI排名,是学院核心竞争力和显示度的表现。

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推进这个事情。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13年至今,材料科学与ESI前1%的贴近度从47%上涨到了91%。除了瞄准研究方向之外,学院专门采取了四大措施:

一是引导发表高质量论文。ESI评价体系的闪光点在于重视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它不看文章的数量,而是看文章的被引用次数。为此,学院引导教师将注意力从论文数量转移到论文质量、论文的引用率上,避免低质量重复。学院在执行职称评定、推荐教师出国进修、奖励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

二是提高发表论文的可获得性。文章好是基础,但怎么让别人能够快速获取则需要再做工作。学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公共平台,如开放性质的ResearchGate平台,文章一旦发表后,及时将全文上传,使他人可以免费获取。这个平台是动态的,一旦文章被引用,系统就会反馈,可以及时获知文章被引用情况。

三是组建团队专门分析、研究、预测ESI的发展态势。学院组建了一个5-6人的工作小组,专门每个季度做一份材料科技简报。简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球材料研究的热点动态;二是学院教师在科学研究上的最新亮点;三是动态跟踪ESI学科的最新变化;四是分析国际上的材料研究热点和引用热点,尤其是全球TOP10高引用论文、热点论文等。

四是国际合作。国内的评价体系主要看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但是ESI的统计不管有多少个作者,只要涉及不同单位,都会在统计时计算在内,这就需要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开阔启迪教师的视野,同时帮助教师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当然了,我校材料学与ESI前1%的贴近度已达91%,并非全是材料学院自己的贡献,而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学校的大力扶持,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相关学院的贡献。这个成绩还是中国矿业大学南北两地共同努力的结果。


理工交融,科学与技术齐头并进

记者:在冲刺ESI的同时,学院下一步还有会有哪些想法和计划?

强颖怀:在确保材料科学贴近ESI前1%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将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工程问题等一起来做。

材料科学是半工科半理科性质的学科,既要有高深的基础研究,又要求将材料的新发明和新原理等运用到实践中,进行技术攻关。

学院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也着力发明、推广技术,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例如,学院和宝钢、天津威尔郎公司联合研制成功了新型耐磨钢板,完全替代了进口钢板,甚至比进口的寿命提高了1倍以上。目前我国煤矿行业刮板运输机中部槽已在试用这种材料。正因为这项技术成果,国家取消了从国外进口耐磨钢板的免税政策。

学院实际上也将从事科学与技术的教师进行了相对分工,使他们各取所长,更好地推动学院发展。一些工科出身,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教师,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就专注于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而物理、化学等理科出身的教师,研究能力较强,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更多地从事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引进了一批海外高校、“985”高校、中科院等单位的优秀博士,学缘结构日趋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给学院带来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活力。为了更好地做好科研,开阔视野,提高英语写作、交流能力,学院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只要青年教师(包括实验室教师)符合国家、江苏省及学校出国条件,学院一律提供方便,积极往外派遣。目前学院就有6名青年教师分别在美国、瑞典、澳大利亚进行海外研修。


攻坚克难,争创“三个一流”

记者:谈谈对于学校综合改革,特别是“三个一流”的目标看法。学院有哪些困难?

强颖怀:根据国家“双一流”的计划,我校将“三个一流”作为目标是大势所趋,也是必须明确的。据说,在讨论“三个一流”的过程中,有人议论目标是不是定得高了。我觉得,作为一个目标,定得高没关系,而且必须要定得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目标定得高,即使最后没有实现,但是最后的贴近程度也高。反之,目标定得低,最后就不可能实现得高。

虽然学院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发展也是困难重重。主要包括三点:

一是没有自己的博士点。博士生应是冲刺ESI前1%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学院只能依靠青年教师以及为数不多的硕士生,况且现在硕士生名额非常有限,平均一个导师每年只能招一个多点硕士生。因而,博士点将是个长期制约材料学科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感到非常痛心又无能为力。

二是缺乏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以供依托。有些项目的申报不光考虑个人素质及成果,还需要评价依托的平台,所以在项目申报时,学院常常受到限制。

三是领军人才缺乏。虽然学院凝练了四大研究方向,但缺乏领军人才,竞争力较弱。例如在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时,缺少牵头人,乃至子课题的负责人。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学科发展之后,办公场所严重短缺,包括教授办公室不够用,实验室场所不够。在评定职称的时候,重科研,重项目,重论文,条款很多,容易分散教师注意力,限制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发展。比如一些年轻的教师热爱上课,课讲得特别好,但是总评不上职称。职称评定体系实际上应“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教师能从方方面面看到出路。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强颖怀表示,材料人一定能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确保在“十三五”期间,甚至在不远的2017年初,使材料学顺利进入ESI全球前1%。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摄影:责任编辑:审核: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