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做科研就要瞄准方向坚持下去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18-05-17浏览次数:1562

不久前,笔者见到了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张东升。交谈间,笔者感受到这位学者身上充满了采矿人特有的坚毅、洒脱的气质。

从分层炮采到大采高智能综采,从不到40 米长的短壁工作面到300 余米的超长工作面……三十年里,张东升亲历了中国采煤技术现代化发展。

也正是在这三十年里,张东升从一名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发表论文95 篇,出版专著6 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并荣获了“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他的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大奖。

张东升说:“做科研,只要瞄准方向,长期坚守,就一定会有回报。”

努力打造优秀科研团队

“从事采矿事业,必须要到一线做科研。做科研如果没有团队,将一事无成。”张东升说,“建设科研团队是我任职以来最看重的事。”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绿色开采”理念的指导下,一直研究矿山岩层控制的张东升,于2003 年组建了以采矿工程学科为主的西部煤炭保水开采研究团队。

十余年间, 张东升和他的科研团队承担了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对采动岩层移动与控制、保水开采理论与技术、科学开采规模决策方法等内容进行研究。

随后,张东升和他的科研团队又相继吸纳了地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研究骨干,在保水开采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2005 年至2012 年间,该科研团队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每当提到学生们,张东升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们的辛勤付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真心感谢他们的相伴和支持。”其中,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他的3 名年轻学生先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教学、科研、管理多面手

“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目的是把学生培育好,不能误人一生。”张东升是一位教学、科研、管理的多面手。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的讲课风格,使得他在学生中拥有很高的认可度。他指导的学生获得过“江苏省毕业设计优秀团队”“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作品”三等奖等荣誉。

2003 年,张东升被矿业工程学院教职工票选推荐为教学副院长。他笑着说:“比起职务,同事们对我的认可,才是令我最开心的。”

在担任教学副院长期间,他组织全院教职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先后成功申报了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江苏省品牌专业等项目,有力提高了采矿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地位。

注重学科建设

2011 8 月,张东升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七批援疆干部和教育部“对口支疆”教师,担任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到了新疆大学,他快速转换角色,积极工作,使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水平都有了实质性提升。

“要想建设好一个专业,就必须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光靠引进还不够,必须自己培养。”张东升介绍,通过努力协商,他争取到一个培养渠道,即新疆大学每年可派2 名至3 名青年教师到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南大学攻读博士。他还主动承担了采矿学、矿业环境与安全工程等课程,让年轻教师跟着他一节一节地听课、学习。

“青年教师必须做科研,不做科研就是前途自毁!”张东升带着青年教师跑现场,手把手带他们写项目申请书,还为每位从事科研活动的青年教师争取到了一定的启动资金。

援疆期间,张东升牵头成功申报“地质与采矿工程”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项目。

2013 年,该学院的3 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实现了该学院历史上零奖项的突破。

回顾援疆期间的经历,张东升总觉得亏欠家人太多。2011 年,他到新疆大学工作不久,父亲去世。随后不到三年,爱人患重病,弟弟、岳母因重病相继去世。至亲病重却无法榻前尽孝,爱人患病却无法陪伴左右,孩子学习无法亲自指导,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愧疚。

聊到援疆岁月,张东升说得最多的是感恩。“学校的信任、家人的支持、团队的合作,让我在新疆大学施展才干,实现了援疆的初衷。”张东升说。

如今,他和同事们一起参与矿业工程一流学科群的谋划和建设。“我们必须在保持特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谋划新兴学科的发展。”张东升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博弈,最终战胜自己的过程。”

  

(《中国煤炭报》2018年5月15日第4版,作者:李秀)  

新闻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新闻网摄影:责任编辑:审核: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