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来到了2020年6月,又是一年万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时节,三十年前的这个时候,矿大采矿工程专业八十余名小伙子,纷纷告别蹉跎四年的大学校园,投身到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从此开启了各自的人生故事。其中有个姓唐的穷小伙,憋着一身的干劲,怀着发财还要当官的梦想,便捷地来到了当时的安徽省淮南矿务局机关大院,等待派遣,记得同时报到的有九个矿大校友。三十年来,碌碌之中,我先后结婚、升职、购房、购车,在这个淮河岸边的小城辖区,经受着生存的酸甜苦辣,也感受到生活的快意温馨,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巨变。期间,再回母校的机会屈指可数,但回忆母校的时候总是如数家珍!
毕业分配刚到工作单位的时候,许多同学间还有书信往来,时间一长陆续就断了。那年代,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落后的。记得1998年的时候,我已经从煤矿一线区队调到了科室,一个月的工资,基本上只够打一个多小时的长途电话;我回一趟三百公里外的老家,要从省城合肥转车,起早还得摸黑。那些年,我常常在睡梦中就回到了母校:教学主楼十多层,高矗入云,环顾四周,目光所及,无与伦比,楼前的广场上,立有耕牛的雕塑,我的目光停留在数学家华罗庚大师的题词上:“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恍惚中,我又站在了校图书馆前的台阶上,刘海粟画家的大型画作立即映入我的眼帘,那深蓝的海面上,几只形态各异的海鸥奋力翱翔,烘托着“学海无涯”向我飘来,令我肃然颔首!夜深人静,辗转之间,我又坐到了窗明几净的图书馆内学习,忽然又迈步在的池水清澈、鲜花盛开的人工湖畔,忽儿又站在学4楼二层东头的阳台上,与二三同学闲聊中检阅着劝学路上的倩影。
2008年我跟随项目组路过徐州,第一次乘坐动车也是第一次重返母校,在老校区西门下车,刚下车我就不敢认了,昔日校园外的大片农田已被街市取代,且房屋还略显陈旧,十八年旧貌换新颜。我找个理由进入到校园里面,一路来到了教学主楼西边的配楼下,时值夏日,天气炎热,我一边歇凉一边搜寻着旧时印象,感谢上苍,教学主楼还是当年模样!我还准备继续前行时,项目组的电话打过来,我只能悻然上车,匆匆再别。我想,等我退休了,我一定要找个时间,静悄悄的把老校园转个遍!
2009年10月18日,母校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云龙湖边新校区的体育场上,我很荣幸地坐在了靠前的位置,聆听了国务委员刘延东宣读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胡锦涛主席致母校的贺信,很真切地见到了原矿大校长、时任川大校长的谢和平院士等。但我最想见的还是曾经教授过我的王悦汉老师、汪理全老师、赵以惠老师以及当时仍然健在的岑传红老师等。我因假期短促,散会后立即返回了,此次未能踏足老校园!留下了诸多遗憾。
百年校庆以后,我回忆母校又多起来。我感恩母校,我一辈子都从事煤矿工作,开采光明,实现自我价值,靠的就是在母校学到的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我感恩母校,在校期间,温饱无忧,我们专业享受最高的助学金,每个月的饭票、菜票会按时发放到我们手上,而那个年代,很多人还没有实现温饱,我远在农村的兄弟姊妹则经常挨饿!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向我的妻子回忆起母校食堂那鲜美的排骨汤。记得那时学校食堂的排骨汤是七毛钱一份,我每周打一次,每次花三毛五分钱打半份也够吃,真是实惠又鲜美!离开母校几十年来,我再也没有吃到那么鲜美的排骨汤。我的妻子厨艺很好,听我说后,多次尝试做排骨汤,而且我还告诉她其中有八角,她做的也很好吃,但远没有母校食堂的排骨汤鲜。我在东北的大酒店里,尝过独份的海鲜;在天山上哈萨克牧民的毡帐里,吃过水煮的全羊,也都比不上母校食堂的排骨汤鲜美。
前些日子,收到班长的信息,让我写点文字回忆下母校生活,一来是我们毕业三十年纪念,二来也是祝贺母校111年校庆。我真的是很有些惭怯,虽已年过天命,还不是真淡泊,有“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心理压力,但一想到有机会母校再聚,我又很兴奋!我查找过卫星地图,发现老校园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变,只是新增了多处小吃店或餐厅,有幸的是母校食堂还在原来的位置。
我真的很期待:母校食堂的排骨汤,我还能买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