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访爱思唯尔数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张玉峰教授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6-04-21浏览次数:2222

高被引学者,全球性科学家荣誉,我校理学院张玉峰教授连续两次入选爱思唯尔数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采访之前,笔者在百度用“张玉峰、中国矿业大学”关键词搜索了一下,相关信息寥寥无几,排在第二位的竟然是题目为“张玉峰用纯家乡话纯板书上课,让我对他肃然起敬”的一个帖子。

帖子中说:“这老师穿的还是上世纪的衬衫,也不会说普通话,然而上他的课我却能学到更多东西。”


让学术兴趣变得单纯

正如学生所言,张玉峰教授衣着朴素,身材削瘦,但很有精神,没有想象中穷经皓首老学究的感觉,一口山东普通话,讲起自己的教学科研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他说,做学术要有一颗素心,兴趣要单纯,方向要选准,论文是自然的结果。

他的研究方向是数学物理——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一个普通人看不懂的名词。然而,在该领域,他每年发表SCI论文3-5篇,有时与学生合作则多至7-8篇。

如此高产、高引,张玉峰表示,并非是经过“头悬梁”、“锥刺股”的痛苦煎熬逼出来的,相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张玉峰非常喜欢数学物理,他认为数学中充满了哲学思想,数学是对大自然美的表达。他看书的时候完全投入,而看书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觉得有些东西可以写,可以去表达自己所开展的工作。万一卡住了,他也不会强迫自己,就会暂时将它放下,而去做一些放松性的活动。写论文对他而言,不是一项负担,相反充满了无限乐趣。

对于能够入选爱思唯尔数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张玉峰感到很高兴。他同时也无比诚恳地指出,一些没有被入选高被引的老师的工作同样也做了很多,有的还很优秀。

为什么没有成为高被引?张玉峰分析,原因是多方面:一是研究方向的工作难度很大,即使学者做得很优秀,但很多人不能理解;二是研究方向的面比较窄,做这个方面的学者比较少;三是有些人虽然发表了较多论文,但是论文没有创新思想,都是综合别人的工作,方法套用。

作为资深学者,张玉峰认为创新是科研的第一推动力。他表示,在科研中忌讳拷贝,拷贝工作没有改进,没有更新,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和意义。一定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新思想,这就需要基础知识面宽,了解研究方向的不同层次知识等。他举例,最初提出可积耦合系统的李代数方法也是综合了很多知识提出来的,论文发表后曾被不少权威怀疑,甚至轻视,但因为有着坚实的基础,也有其他学者的科研成果证实,慢慢地被认可,开辟了一个研究方向。

张玉峰表示,选择科研方向很关键。他说,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怎么选择出有用的,并产生出新知识,非常不容易。如果路子一旦选错了,对该方向的知识就不敏感,甚至一头雾水,那就不可能做出成绩来。这时候,就应该考虑转变研究方向。


让数学研究变得有趣

异化的劳动很难有乐趣可言。在普通人看来很枯燥的数学,张玉峰描述起来却非常有趣,充满了美的享受。

他很享受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他的课程也让学生很享受,每次学生评价都很好。

他说,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绝对不是仅仅能够解题,数学应该首先是一种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应该是追求内在的美、和谐性、统一性的过程。

张玉峰强调从事数学研究首先要有整体的观点,更有数学思想。他说,我国人口很多,我们学生奥数比赛获奖也很多,但出的数学家和西方比并不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数学思想,我们的数学往往是用来解题的。

他讲道,大学生头脑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是零散的,尚未形成整体观念,大学教师在教学上要区别于初高中的教师,应该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整个知识穿起来。这要求数学老师首先要有数学文化素养,吃透教材,知道数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在大脑中形成整体观念,对于每个问题讲得清晰透彻,包括概念、定理、理论、背景、应用。实际上,每个数学问题都有着文化印迹,要让学生知道一个问题是经过怎样的曲折得到的。怎么提出问题,怎么教给学生理解问题,问题的背景是什么等,都需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作为一名从教数十年且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的教师而言,张玉峰认为,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但是现在有些老师上课,简单地按照定义、性质、定理、公式来推理,缺乏启发式教学,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得设法让学生感觉到很多问题像是自己发现的一样,然后才能让其产生兴趣。

张玉峰曾有一个研究生,刚过来时认为研究数学肯定没意思,打算第一年将基础课学完,就回到家乡煤炭企业边工作边完成硕士论文。张玉峰当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逐步引导他,鼓励他多向前看,看得宽一些,并为其学业发展做出科研规划。后来,该生竟然对自己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不再提回去工作的事情,并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硕士毕业时顺利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该学生无比感激地说:“张老师,我幸亏跟着你读书,幸亏当时没有放弃!”


让发展空间变得广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玉峰认为,眼界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成就,做学术也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需要多交流,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同行的研究,发展空间才会更为广阔。

年轻的时候,只要有机会且条件允许,张玉峰就出去交流学习。2002年3月他在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6月到中国科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他2003年2月在印度Pondicherry大学学习孤立子理论;自2003年10月30日至今,分别在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系和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合作研究;2004年3月-6月,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合作研究;自2009年10月23至2010年10月23日,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公派留学访问一年。

这对于他开展科研帮助很大。他说,一是对本身的工作有启发作用,二是了解了未来发展动向,获知最新的前沿成果,避免研究陈旧或者是别人已做过了的东西。为此,他建议年轻学者,有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不仅仅对于个人,对于学校,他也建议加大国际化。对于学校创建“三个世界一流”目标,张玉峰就非常赞同。他说,目标的高度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深度。虽然学校地处徐州,位置相对偏僻,但近年来学校国际交流非常活跃,能放眼世界,提出这样的目标,体现了学校发展的气魄。

他也指出,基础研究不能一蹴而就,基础研究有时很难看到短期效益。我校在工程科技研究方面非常强大,如采矿、安全、信息、测绘等方向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我校基础学科非常薄弱,ESI排名还很靠后,强势的学科相对单一,这对于实现世界一流的矿业大学目标很不利。把学校放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评价,对比世界一流的目标,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张玉峰强调,作为学者,宽容、欣赏的心态非常重要。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相欣赏的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科的发展,有助于老师的发展。张玉峰对青年教师的发展非常关心,他说,我校发展基础学科的主体还是现任教师,作为基础学科课程的承担者,理学院年轻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很重,能够静心从事科学研究的精力大打折扣。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使得教师能够心情愉悦地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多出成果,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之一。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摄影:责任编辑:审核: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