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教育传承者 赤诚的灵魂点灯人

——记安全工程学院林柏泉教授
发布者:刘勇发布时间:2017-09-10浏览次数:2290

他严谨治学,行之千里,深入煤矿瓦斯高效抽采第一线,痴迷瓦斯研究,潜心伏虎,为近十年来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的显著降低和瓦斯抽采量的显著提高作出重要贡献。实现“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初衷,是他最大的满足。

他桃李不言,默默成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潜心育人,培养了一批在矿井瓦斯防治、气体与粉尘爆炸等领域的青年人才,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亲切和蔼,愿为慈父,是三十余人学生团队的大家长。他为“孩子们”解决家庭困难燃眉之急,他还为志同道合、永结同心的学霸弟子们举办集体婚礼,传承“执子之手,共同进步”的家训,是他最大的荣耀。

他就是安全工程学院林柏泉教授。

林柏泉是国家安全生产专家、江苏省第五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2017年,他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愿入虎穴,潜心治理瓦斯

一生与煤矿结下不解之缘的林柏泉,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钟鸣鼎食”之家,而是在福建龙岩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1975年的暑假,年仅 15 岁的他就曾替父母在小煤窑挖过煤。他深切感到了挖煤的万分艰辛,更目睹过煤矿生产之凶险。1978年,林柏泉以全省优异成绩被福州大学录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采矿工程专业。他求知若渴地学习着知识。毕业后,他“挑瘦弃肥”,志愿到福建龙岩田螺形煤矿工作。

林柏泉深入生产第一线,坚持每天上午下井,下午总结。当他亲眼目睹一起煤矿安全事故夺取了两个工友年轻的生命时,下定决心要继续深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希望能以知识的力量制服煤矿瓦斯这个“老虎”。1983年林柏泉如愿地考取了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瓦斯专家周世宁院士。毕业后,他毅然来到徐州,来到中国矿业大学,继续深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他如鱼得水,专心求知,继而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9岁晋升为教授,40岁就当上博士生导师。

瓦斯是井下“老虎”,煤矿第一杀手,几乎每年都有煤矿瓦斯夺人生命的报道。另一方面,瓦斯又是宝贵能源,80%以上是甲烷,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清洁可燃气体。目前,我国探明的瓦斯储量与天然气相当,约36万亿立方米,居全球第三。而据估算,1立方瓦斯可发3度电,热值与1.5公斤煤相当,开采利用瓦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如何将瓦斯化害为利,既避免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的发生,又能作为宝贵资源有效利用,乃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和科学家重点研究的热门课题。

林柏泉教授自198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瓦斯课题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理论探究、实验研究、现场验证、推广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苦行僧般地执着“修炼”,面前没有掌声,没有鲜花,甚至没有多少突出成绩,就像“小草”一样默默生长和积淀“内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场科研和教学工作,解决煤矿安全问题一直是他追求的目标。

林柏泉教授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科研与教育事业上,常常觉得对家庭有一种亏欠感。2003年5月林柏泉应邀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安徽淮北芦岭煤矿“5·13”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调查工作,此时的他刚失去父亲不足两个月,还沉浸在父亲过世的悲痛中难以自拔,但想到事故中丧生的许多矿工,他强压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不断创新探索,不断超越了自我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实现了我国煤矿井下瓦斯高效抽采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近十年来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的显著降低和瓦斯抽采量的显著提高作出重要贡献。

林柏泉及其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等50多项,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检索72篇、EI检索166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1篇论文获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CP),2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被引用 5407次,单篇最高被引用534次,并且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

  

愿做伯乐,发掘学生潜能

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叠加,苦心的钻研,丰厚的实践为他今后瓦斯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转化为技术,才能发挥出它的力量。而育人,更是无价的力量。”此时,他有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为国家安全事业培养一批更加优秀的人才。

在中国矿业大学任教以来,林柏泉教授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他给学生讲解煤矿瓦斯治理的基础知识,“只有打好基础,掌握基本原理,练下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起跳的基础。”他给学生讲煤矿瓦斯防治和高效利用的前沿技术,带回现场的最新进展。“瓦斯防治和利用,只有深入现场,才能避免技术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研究素材。”他给学生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大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为将来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林柏泉教授爱惜人才,不仅在学业上指导学生,更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读完本科后就想选择就业,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如2008年,有一位专业排名第一的优秀学生,也准备放弃直博的机会到煤矿工作。林柏泉知道,该学生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大,父亲因劳作患重病,母亲独自一人撑起四兄弟读书的开支。摆在这个懂事孝顺的长子面前的是两条人生道路选择:煤矿行业的技术人员,未来煤矿安全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该学生想选择前者,但是林柏泉更希望他选后者。

“你只有掌握了更深的知识、掌握了更前沿的技术,具备了更强大本领,才有可能为你的家庭带来更大回报,也会给煤矿生产带来更大的有益影响。”林柏泉和该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谈话。同时,他主动资助该学生入学期间需要的费用,让他安心读书、专心研究。

在林柏泉的团队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煤矿艰苦行业的孩子们,品质都很好,他们能吃苦,不怕苦,但是,我不能让他们带着这种压力去学习。”林柏泉在科研团队的经费中,按照学生的付出、发展,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补助,消除了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该学生也异常刻苦,攻读硕博期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奖学金、孙越崎奖学金、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2013年留校任教。去年,还他获评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煤炭系统十大杰出人才,那时他还是一名讲师,在一同获奖的教授、副教授人选中格外突出。如今,他已晋升副教授,成为矿井瓦斯防治、构造精细化探测和构造力学方面的优秀青年人才。“没有林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在他心里,林柏泉是他一生的恩师。

  

愿为人梯,培养高水平人才

和林柏泉教授长时间接触共事的人,都说他是工作狂人。他要申报和研究重大科研项目;他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要带研究生;要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也要参加重大煤矿事故调查;还要参政议政……

“只有让学生们亲临现场‘接接地气’,才能让他们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来,我的学生们,一定要有这个能力。”为了解决煤矿安全实际问题,林柏泉每年都抽出大量时间深入现场第一线,不畏井下1000多米存在瓦斯突出危险的工作环境,以极强的毅力、极高的热情去调研,足迹踏遍江苏、河南、陕西、山西、安徽等14个省48个高瓦斯矿区的近百处矿井,为矿山提供科研服务、处理现场事故、解决安全技术难题。

每次带领团队下井,他总是走在最前面。“早期煤矿条件还不像现在这样先进,有时候走到现场单程就要2个多小时。回来后,脚都磨破了。”回忆起年轻时候的经历,林柏泉笑笑,似乎在讲故事一般轻松。

“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不是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让他们看到我是怎么做的,把煤矿安全人的精神传承下去。”他带领团队下矿井、钻巷道、打钻孔、测参数,与矿上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摸爬滚打,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水,有时井下一呆10多个小时,每年完成的实际工作量都超过学校规定应当完成工作量的2-4倍。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林柏泉教授注重目标引领。他每年会安排大家进行年初规划和年终总结,“这个方法已经持续了十多年,效果非常好,我们每次汇报成果的顺序都是从硕士到博士,让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阶梯。”林柏泉说到,“我会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他们每次汇报的内容都会记录在册,当他们毕业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这几年做了什么。我不能让学生们留下遗憾。”

“我们每周一都会开早例会,总结上一周的工作并安排下这一周要完成的事情,一个周末过后往往是大家容易懈怠的时候,一个早例会可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更好地投入到一周的学习工作中来。”林教授说到,“为了让研究生们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每两周就会开一次学业交流会,大家的思想碰撞有利于创新性学术人才的培养。”

除了对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林柏泉教授还是青年教师的“领路人”,他曾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很多青年教师尊称他为“恩师”。

他培养的学生,有的在学校成长为了教授、硕导,有的已经在国内知名高校安全工程领域担任教授、博导,有的已经担任大型煤炭企业总工程师。

林柏泉常说,“我个人能力有限,靠的是大家协同和团队的合力,我希望的是水涨船高,而不是鹤立鸡群。”他还告诫年轻人说,我们今天的成绩是在前人执着追求基础上积淀而成,由于王省身、周世宁、俞启香等老一辈科学家形成的学科集体数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我们团队才得以幸运地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鉴于以上认识,林柏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传授给研究队伍中的年轻人,根据每个人不同特点,精心安排,有的压担子独立承担课题,有的进行传帮带。几年的磨炼,他带的几个年轻人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企业的中坚核心成员。团队中的成员有很多人从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管理人员,甚至成为大型国企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和科研院院长等。

  

愿为慈父,以真情感动学生

“有时候我更愿意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我希望我可以全方面地培养他们。我的研究生,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再做事。我首先看重的是他们的人品,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投机取巧,其次还要能主动地学习,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谈起对学生的教导,林柏泉眼中闪烁着严父般的威仪和慈父般的和蔼。

“融洽”、“亲切”是林柏泉教授科研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评价,“我们团队中的人来自各个院校甚至不同专业,但我们的包容性极强,我希望每个人能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希望这个团队能给大家带来家一般的感觉。”2008年,来自东南大学热能专业的李庆钊博士来学院工作,“我主动申请进入林老师团队,林老师非常欢迎,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林柏泉像培养研究生一样,和李庆钊一起进行学术探讨,把他的热能专业和安全学科相融合,逐步确定了低浓度瓦斯高效利用的研究方向。

2015年,博士生闫发志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父亲和哥哥在一场车祸中不幸去世,家中母亲和嫂子纷纷病倒。闫发志又悲又痛,萌生了退学的念头。而那时,他的研究正进入关键时期。林柏泉听到这一消息,主动找闫发志交谈,并且送去了慰问金和关怀。他鼓励闫发志要坚强起来,化悲痛为力量,取得更好的成果,争取赢得更大的发展,以慰藉父亲在天之灵,同时帮助家庭走出困境。林柏泉又安排学生们一起关心闫发志,让他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闫发志很快收起了悲痛,又重新投入到研究中,并发表了一篇ESI高被引学术论文。

在林柏泉的团队里,每年六月份,都是“双喜临门”的时期,学生毕业,获得了好的工作,更让他开心的是,每年都有学生“扯了结婚证”。林老师和爱人张老师像家长一样,给孩子们策划准备集体婚礼。“这就是他们的家啊,我和爱人就是他们在学校里的家长。”每当谈起他的得意弟子们,林柏泉总是如此感慨。

2012年,获得硕博连读机会的本科毕业生李贺,选择林柏泉做自己的导师。那时,他的女朋友也考入安全工程专业读研。3年后,女友毕业到河北某高校工作,他们决定等李贺毕业后也到一所普通高校任职,但是林柏泉知道,李贺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力劝他出国留学。林柏泉帮学生联系好了高校,为他出资垫付了学费。在2016年学生的集体婚礼上,李贺和女友在恩师和师兄弟们的见证下,彼此许下了一生的承诺,他们承诺一生恩爱,承诺一生携手共进。如今,李贺正在澳大利亚深造,妻子在国内全力支持他的选择。

“其实我对我的研究生们和我家孩子都一样,我希望他们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我可以为他们提供平台开阔视野,但更要让他们掌握过硬的本事,毕竟未来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林柏泉甘愿做一位引路人,默默地为学生们付出着。

安全领域,任重道远。凭着为煤矿安全努力一生的坚定信念,他登上一山又一山,仍告诫自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他说,今后的路还很长,“气老虎”还没有完全被驯服,一定要矢志不渝,砥砺奋进。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秉承为煤矿安全输送更多人才的坚定理想,他呕心沥血诲人不倦,他勉励自己“安全领域更广阔的天地需要更多优秀人才”。他说,煤矿安全人才的接力棒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张玉洁 李秀摄影:责任编辑:李秀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