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百态人生,展青春风采——记我校第十三届“‘青春矿大’校园年度人物(团队)”广播剧社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9-04-08浏览次数:2343

“百团大战”招新宣传现场。

有一段对话重复度极高——“同学你好,请问广播剧社是演广播剧的不?”“不好意思同学,我们是话剧社。”

自创社以来十八载,秉承着“广泛传播,剧衍社稷”之意,广播剧社,生生不息。

  

第一幕 修行之路

晴光雨色皆是言语,喜悲霜雪都在眉间。话剧演绎着的,是世间的浮生百态,也是剧组成员的自我修养。

打磨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声音、动作、神态,使演员形象尽可能贴合剧中人物,是个十分磨人的过程。演员们常常带着一腔热情而来,然后在不断的重复和打磨中频频受挫。他们常常从早上七八点一直排练到晚上八九点,只为登上舞台时的尽善尽美。社团成员们表示:“很多时候会很累,昏昏沉沉的,但是清楚地知道‘把戏演好’这根弦不能松。”

于演员而言,学会如何“入戏”,临场不惧是必备素养。因而克服恐惧,提升自信是每一个新人都不得不过的一关。“当时我们都会大清早站在教学楼前的桥上,对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大声喊‘我最美’‘我最帅’……开始都很害羞,但是后来就很自然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宣传组的陈澳莲同学记忆犹新。

一出好戏,离不开台前演员的付出,更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努力。

广播剧社社长吕粟粟介绍说:“很多时候,幕后的工作比台前更辛苦、更繁琐。”编写《一壶温酒》剧本时,导演用四天时间写的两万多字剧本在不断推敲中被删减到了一万两千字,单在“矿工吃不吃得起牛肉”的问题上就反反复复改了五六次。除此之外,一部戏中用哪些道具、配什么背景音乐、什么演员化什么样的妆、穿什么样的衣服这些细节处,也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敲定和实现。

受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道具怎么凑齐通常是个大难题。广播剧社的这群人,偏偏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吕粟粟说:“道具组的同学亲手做出过可以来回推拉的栅栏门、石磨石凳、刑架等等,他们做的道具邮筒甚至连邮递员都难辨真假。”

一路修行,好戏才有拉开帷幕的可能。不期而遇的温暖,终于演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第二幕 “戏大于天”

每年六月和十二月的两场大戏是广播剧社最受瞩目的演出活动。排一部大戏通常需要三个多月,基本每学期刚开学就要开始选剧本,一直忙到快放假才能将大戏搬上舞台。每场大戏,都需要整个社团五十多位成员的协作。

近百天的持久备战,是一个压力在不断增加、热情被不断消磨的过程。“累是必然的,但是在每个人都很努力的时候,某一个人的消极怠工是会被‘千夫所指’的。”舞美组的冯铁岩同学半开玩笑地说。

话剧没有剪辑做后期的可能,演砸了就是砸了,没有重来的机会,这是话剧演员的共识。为了尽可能演得出彩,高强度的排练是日常加餐。排练到场地关门效果却仍不理想时,他们曾迎着冬日寒风站在昏黄路灯下继续排练,不达标准不曾罢休。

世间事瞬息万变,舞台上亦然,突发事件常有。舞台灯光出现问题只得全场亮灯继续演出,台上演员用实力尽力弥补,台下灯光师泪水如泉涌;《驴得水》上演时话筒接触出现问题,声音断断续续,是演员索性不用话筒全靠原声把剧演完的……这些不动声色背后的痛,台下坐客如何懂得?

事实上,“戏大于天”是广播剧社的共识,也是每个剧社成员牢记于心的四字法则。这四个字的背后,是热爱,是希望,是社团的自我要求,更是每一位成员的责任。每个人都清楚身上担着的不是一个人的希望,对话剧、对其他成员的责任感也给了他们坚持不懈的动力。

真正热爱的人,不会被辜负。他们曾登上徐州音乐厅场下座无虚席,也曾获过包括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一等奖在内的诸多奖项。提起过往荣誉,他们笑笑说:“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但我们的坚持,真的与名利无关。”

  

第三幕 爱“剧”及“人”

“剧终了,最让我受触动的不是戏有多好看,而是落幕前台子上齐齐整整的一群人,一起喊着他们的社训。”曾有观众这样评价。广播剧社的每一场大戏,落幕前必定会将剧组所有成员全都请到台前,从幕后工作者到台前演绎者一一介绍。随着幕布落下的,是全体成员的振臂高呼,掷地有声,回声嘹亮。

灯光熄灭,脂粉不再。当台上的世界重归寂静,台下的“狂欢”也随之开始。

不同于常规的“庆功宴”,广播剧社的传统是“批斗大会”。不论演出成功与否,大家都会围在一起开总结大会,无法到场的前辈们哪怕打视频电话也一定会参与。他们坚持只说不足之处,从不谈出彩的地方,问及缘由,陈澳莲表示:“‘好话’是留给别人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剩下的部分’做得更好。”

总结大会上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是认真的,却从不妨碍会后大家一如既往地谈笑风生。谈到这一点,吕粟粟感触颇深:“前一秒还吵得不可开交,下一秒就吵完说说笑笑约着一起吃饭去了。”

一群人有着同样的热爱是什么感觉?冯铁岩给出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答案:“以前一个人想去乌镇话剧节但抢不到票,现在是一群人想去乌镇话剧节但抢不到票。”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又各有所长的人们聚在一起,会产生一个“三百六十度优秀”的团体。话剧之外,剧社里面学霸也很多,相约自习、相互督促是排剧之余剧社同学们之间的常态。

广播剧社是个有温度的地方,也是一个一路传承的地方。大戏上演时,会有已经毕业工作的学长学姐连夜赶航班回校做指导,结束后再匆忙赶航班回到工作岗位;学院领导、指导老师也都尽可能提供指导和有利条件,和同学们一起反复推敲题材、斟酌剧本,为剧社发展添砖加瓦。

志同道合的他们齐聚一堂,做着共同热爱的事,聚成一团火,相互温暖,也暖着舞台外的人们,就像广播剧社社训那样:

请像广播剧社一样热爱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戏剧;请像广播剧社一样热爱并为之付出于努力;请像广播剧社一样团结、善良和美好;请像广播剧社一样,生生不息。

新闻来源:王雅慧 魏祥瑞 蒋雯莉 普雪峰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