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霾降尘的博士学霸——记2017-2018年度中国矿业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世航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8-06-05浏览次数:3291

  

  

  

他潜心学术、乐于思考,在“谈霾色变”的时代致力于除霾降尘的科学研究,现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7篇;他善于观察、精于创造,实现除霾降尘技术转化,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已授权9项;他勤于动手、敢于实践,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专利技术为支持,研发了“长大隧(巷)道干式过滤高效除尘系统”,为实现除霾降尘改善作业环境,减少尘肺病患病人数作出了贡献。

他,就是安全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李世航。

  

积累,学业愈加突出

人们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李世航这些令人羡慕的成绩同样也离不开“积累”二字。

刚来到矿大时,李世航的成绩并不出众,他在“积累”的道路上也常常遇到十字路口,难以抉择。然而给予他斗志,选择某一条大道坚定地走下去,则是室友无意间的一番话。

李世航仍然记得室友当时对他说:“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习,将来进入社会后个人最大的竞争力来自于能力而非学历。假如你和矿大的同学一起竞争,最后胜出的一定是成绩优异且能力突出的人。”无意间的这几句话彻底改变了李世航的学习态度,从那以后他没有缺过一节课,也没有落下任何一次作业。每次自习,他还会邀请上几个学习优秀且有自律能力的同学一起,这样不仅可以互相帮助,更可以互相监督。李世航谦虚地说:“和优秀的人为伍,自己也会慢慢变得优秀起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劝学》里的这句话更像是李世航四年来“积累”之路的指明灯,指引他不断地奋力拼搏,不断地积极进取。

相信能,终登“挑战杯”山顶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谈及获得校青年五四奖章时,李世航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也正是因为“相信能”,在参加挑战杯时,面对别人的质疑,李世航也只是一笑而过,依旧秉承自己的初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李世航觉得,“相信能”也教会了他一个道理:只有把目标定在山顶,才能把山踩在脚下。

但或许对李世航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山顶上的奖章与荣誉,而是把山踩在脚下的过程。在准备挑战杯时,他亲自前往煤矿现场,白天下井进行现场调研并且与经验丰富的老矿工探讨除尘技术,晚上则在图书馆查阅科技文献。但有时候理论与实践并不能很完美的结合,总会有一个绊住脚。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偶尔也会遇到瓶颈,为了解决难题,李世航和他的团队便在实验室里不停地交流,不断地重新做实验,也因此常常忘了学院的门禁时间,就只能睡在实验室里。致力于把每一步都踩得踏踏实实的李世航,在经历数百次的实验后,终于设计出具有最优孔管比的脉冲喷吹管,得到除尘器内部滤筒最佳布局方式,找出井下高温高湿环境对脉冲清灰的影响规律。

然而,把山踩在脚下的道路依然还很长,李世航作为主要此次挑战杯的负责人,从前期构想、图纸设计、零配件加工、模型制作、数据测试到申请书撰写,紧张有序的带领团队成员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朝着山顶前进。

经过一年的“踩山之路”,李世航团队的作品《长大隧(巷)道干式过滤除尘系统》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江苏省特等奖。该作品还在学校科技创新板块进行了展示,并且有多家煤炭相关企业前来咨询。李世航凭借着那一份“相信能”的狂热,最终登上了第十五届“挑战杯”的“山顶”。

责任,生活丰富多彩

立足于学业,创新于科研,但李世航的大学生活却不仅仅只是拾得这一两朵鲜花。对自我要求颇高的他,对自己不曾有一丝放松。李世航曾担任校大学生传媒中心副主任、院团委副书记、学生会副主席、校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院新闻传播中心主任、矿井通风与防灭火第四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务,还在校内外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拿过很多奖项。

同时兼顾多个职位的他,在别人眼里或许成了一个神奇的存在,或许只是在不停地浪费自己的时间。但李世航却不这样想,他认为每一个职位背后都有一份责任。李世航说:“当我竞选上这个职位时,我身上便带着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这些信任是支持我努力做好工作的动力。”李世航认为,时间是可以挤出来,但他人的信任却不可多得。也正因为如此,李世航更不会轻易辜负任何一个人对他的信任。回想起自己匆匆而又充实的大学四年,李世航表示每一次回想都想将它再好好过一次。

对于还在“积累”之路慢慢前进的大学生,李世航建议如果学有余力,可以选择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在各个团队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找到自己所在学科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意义。李世航说:“在大学,精彩不止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对于远方永不停息地探索。”

新闻来源:王怡霖 赵桔炅 徐静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