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所向,申申以往——记我校矿建系1952级校友朱维申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9-07-19浏览次数:377

见到朱维申时,先生已是87岁高龄。他满头白发、拄着拐杖、步履缓慢却踏实有力,尽显儒雅大方之气。历经岁月八十余载,素时锦年,在这位老先生身上累积蓄味,如久酿的桃花酒,静静沉香,默默吐香。

  

心有司南,下自成蹊

良好的家庭环境,为朱维申的成长、发展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维申的父亲曾是上海《时事新报》的一名编辑,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母亲从事美术行业,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在这样一个充满知识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下,朱维申自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启蒙和教育。相较于自己的同龄人,朱维申先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更强,也更喜欢动脑筋、喜欢深究钻研,正是这些性格品质的养成让他在后来的成长中一步一步走向卓越。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北京矿院的培养也对朱维申先生的个人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助力作用。

高考恢复后的1952年,朱维申在经过三个月的“知识恶补”后,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了原北京矿业学院建筑系学习。朱维申说:“北京矿院培养了我,将我推荐为‘北京市三好学生’,送我出国,这才有了我后来的人生经历。”

北京矿院把朱维申先生送到波兰克拉科夫矿治学院深造,这对他的未来发展道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回国以后,朱维申来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并从事科研工作。在国家队伍的工作期间,他不仅职务有所上升,学问也随之见长。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朱维申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领域的理论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是我国“岩体施工过程力学”研究方向的先导者。

  

心系科研,久而弥坚

从毕业至今,朱维申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研究工作,承担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其中,较早的有大冶铁矿和攀枝花铁矿高边坡稳定等国家攻关项目;80年代后,朱维申先后承担完成了二滩、水布垭、小浪底、三峡和焦作等地下工程和边坡科研项目。几十年来,朱维申圆满地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2项),以及国家或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多项。

朱维申曾在淮南煤矿进行过科研攻关,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刘泉声教授当年作为朱教授的研究生曾参与过该项目。对于恩师,他这样说:“朱老师具备‘钉子精神’,认准的事情一定会把它做好。他有很强的毅力,会绞尽脑汁想出别人想不到的办法。”

目前从事的“裂纹扩展”研究,朱维申先生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难题与障碍。但凭借着这种“钉子精神”,他咬住不放、千方百计去争取、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直到柳暗花明。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朱维申经年累月汗水的浇灌和心血的投入,换得了这一方硕果飘香,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都是对他科研成果的肯定与激励。“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朱维申先生用他一生的行动完美地证实了罗素的话。

  

心怀阳光,韶华如歌

智商与情商,在这位老先生身上兼存。

豁达开朗、积极向上,是朱维申身上很突出的一个性格特征。他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语气平和,给人以亲切随和之感。不追求功名,只醉心科研;不在乎物质得失,只注重精神享受,对此,朱维申说:“我不在乎钱,这些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和精神寄托。”短短一句话,却字字深刻,道出老先生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依然选择继续奋战在科研前线的原因。

尽职尽责、乐于助人,是朱维申身上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作为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的教授,朱维申在培养学生方面也同样尽心尽力。即使有时候人不在济南,他也会通过邮件、微信、电话等多种渠道与自己的学生联系。他对每个同学的发展方向、未来岗位、日常生活都有着很深入的了解,不管是学业上的论文修改,还是生活中的婚嫁问题,只要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朱维申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学问是一方面,做人是另一方面,而后者更为重要。教书育人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还应该注重文化诚信方面的培养。没有文化诚信,何谈信仰!”这是朱维申对自身的教育准则,也同样适用于每一位当代青年。

在矿大一百一十周年校庆期间,听这位老先生缓缓道出他一生平淡充实却惊艳了岁月的老故事:多地辗转迁移的旅途、科学研究过程的坚守、日常教人助人的点滴……从那些老的过往、老的感悟中,仍能捕捉到太多当代青年人需要沉思的东西。虽年过八十,但朱维申老先生仍风华正茂、斗志昂扬。因为,“年轻”活在他的心中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 王瑶 徐静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