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载地质情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1-02浏览次数:33

  6年井下作业,6年硕博攻读,6年教学科研,18载拼搏历程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就。无论是在矿山从事矿井地质工作,还是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他都踏实肯干、坚持不懈。他首次构建了煤炭资源洁净潜势地球化学评价体系;他进入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曾两度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教授。他就是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共产党员王文峰。
  1989年,王文峰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立志献身煤炭地质行业。本科毕业后,他在江苏沛县大屯煤电公司徐庄矿从事了6年的矿井地质工作。
  “矿井下工作条件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工人们那种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我十分敬佩。”王文峰说。那时候,他每天早上7点准时和同事们聚在一起开会,商讨一天的工作。730分,他们下井收集资料,共同研究煤炭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尽管煤矿十分注重安全生产工作,但由于受到地质条件、采煤技术和设备等因素制约,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有一次,徐庄矿的一处顶板突然冒顶,岩石坠落,而此时王文峰的一个朋友正好处于岩石下方,坠落的岩石夺去了他的生命。好友的故去令王文峰十分悲痛,他也萌发了继续深造、用科学知识遏制矿井事故的频发势头的念头。
  19973月的一天,在王文峰工作的矿井开拓掘进巷道里,掘进头突然出现落差
32的断层,掘进工作被迫停止。由于物探工作做得不到位,无法知晓断层后的煤层到底在上方还是下方,工作陷入了困境。这时,王文峰主动承担起查阅资料的工作。他翻阅了大量专业资料和文献,并结合多年井下工作的经验判断出煤层位于掘进巷道的上方。经过实际掘进证实,煤层果然如他所料。通过这件事,王文峰更加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怀着对知识的渴望,王文峰决定放弃已有的工作考取研究生。
  经过一年紧张有序的复习后,王文峰终于如愿进入了中国矿业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习。在中国矿业大学读研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图书馆、宿舍、实验室、教室,“四点一线”是他研究生学习期间的“运行轨迹”。他说:“我要开足马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冲刺,虽然和很多本科直接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同学相比,自己在年龄上没有优势,但我要和时间赛跑。”6年时间,他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全部课程。他的博士论文还荣获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留校任教后,在做每一项实验时,从研究方案的制订到实验结果的取得,王文峰都亲力亲为,以便获得第一手的数据与资料。他说:“只有研究者实际参与实验,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异常现象。”正是在实验中,王文峰将地球化学与煤炭洗选洁净结合起来,首次开展了煤中铅、汞、砷等20多种有害微量元素洗选迁移等方面的研究。
  王文峰醉心于科研,同时更是一名大学教师。他总是白天给学生授课,晚上利用休息时间搞研究,忙到深夜是家常便饭。为了做好研究工作,他还经常跑到野外采集标本、勘测数据。
  有人劝他注意身体,在科研工作繁忙时可以少从事一些教学工作,可是他说:“不教学怎么能算老师,教书育人是我应尽的责任。”他带研究生时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做实验,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指引和帮助他们开展实验和理论研究。
  据统计,王文峰每年授课超过350课时,大大超出本职岗位所要求的工作量。他还作为主要人员承担了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等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王文峰在“煤中有害微量元素洗选迁移行为”和“地球化学机理”等研究方面不断进取,取得了研究成果。特别是他首次构建了煤炭资源洁净潜势地球化学评价体系,并被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推广应用。
  “人生能有几个6年,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是我人生的信条。”面对未来,王文峰的脚步更加坚实。□

 

新闻来源:中国矿业报摄影:责任编辑:审核: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