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情怀勇担当 一蓑烟雨任平生——记“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矿业大学张东升教授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8-04-04浏览次数:2483

初春午后,在张东升教授的办公室,品一壶茶,听他谈人生经历、直抒采矿真挚情怀,他清瘦的身躯蕴含着无比的坚毅,洒脱的性格充满了无穷的担当。

三十年,张东升从一名年轻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第七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支教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他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发表论文95篇(SCI/EI收录54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但比起这些,他更为自豪的是他走过的祖国大地、下过的各类矿井,以及作为中国矿业大学采矿人的自豪与骄傲。

1500m深的地下深处到4000m高的阿勒泰山南麓,从渤海之滨到西北边陲,从北方的荒漠化地貌到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从分层炮采的万吨级矿井到大采高智能综采的千万吨级矿井,从0.8m厚的刨煤机综采工作面到50m巨厚综放工作面,从不到40m长的短壁工作面到300余米的超长工作面,从房柱式开采到无煤柱开采,从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攻关到水资源保护性采煤理论创新……张东升教授说,作为采矿人,亲历了中国采煤技术的现代化历程,见证了中国煤炭行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最大的幸运。

  

定力:瞄准前沿,打造团队

“从事采矿事业,必须要到一线做科学研究。而科研如果没有团队,将一事无成。”张东升教授如是说,“建设团队是我任职以来最为看重的事。”

本世纪初,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脆弱生态环境与煤炭大规模开采间的矛盾亟待解决。为此,在钱鸣高院士“绿色开采”理念的指导下,一直研究矿山岩层控制的张东升教授,于2003年组建了以采矿工程学科成员为主的西部煤炭保水开采研究团队。除了到国内各大矿区调研,他还主动到国外进行访问,更加坚信了保水采煤方向的生命力和精准把握了国际研究前沿。

“我经历了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都不能偏废,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一份定力。”十余年的时间,张东升和团队承担了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11工程”三期建设等项目,主要进行采动岩层移动与控制、保水开采理论与技术、科学开采规模决策方法、氡气地表探测等研究,揭示了浅埋煤层采动覆岩/体活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开发出浅埋保水开采技术及其适用条件分类体系,建立了矿区及矿井合理生产规模的确定理论与方法,构建出基于地表氡气探测的三位一体覆岩活动探测体系,并于2016年获批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目前,该团队又相继吸纳了地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研究骨干,已在保水开采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2005年至20012年间,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一等奖2项等。当问及张东升教授年年喜获大奖有何心得时,他很平静的说:“我觉得做科研只要瞄准了方向,保持定力,长期坚守,就一定能有回报。”

凭着对国家与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度把握和研究方向的长期坚守,团队终于迎来了重大机遇。20143月,张东升团队申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那就是实实在在地去做,组织申报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就是不分昼夜地修改申报书。”20153月,张东升作为首席科学家、中国矿业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联合西安科技大学、新疆大学申报的“我国西北煤炭开采中的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正式获批。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给同行带来许多触动。回想这一过程,张东升感慨地说,“贵在坚持!做应用基础研究,既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保持一份定力。”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最让张东升教授感到自豪的,是他的三名年轻弟子先后破格晋升教授。在谈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历程时,他一直很沉稳淡定,但一提到学生们,他却按捺不住激动之情,对学生、对青年学子、对下一代采矿人的关心、关爱和期盼溢于言表,把学生的优点都想说出来夸一夸……“他们的辛勤付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真心感谢他们的相伴和支持。”张东升教授谦逊地说。

  

重本:倾心育人,诠释担当

张东升教授说,采矿人有一种旁人难以体会的情怀。对煤矿、对育人、对科研,他说,高校和行业,给予他的是对煤炭高等教育和煤炭科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至今他还记得读研期间在兖州矿务局鲍店煤矿做现场工业性试验,煤矿工人淳朴的情怀感染了他,“矿工特别真诚、朴实和厚道,早期的采煤工作面环境还比较恶劣,他们带着煎饼、咸鸭蛋,在井下一干就是十来个小时。”投身采矿学科、以个人所学服务采矿这一行业的责任感从此成为了他的追求。“从工作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干出个样来!”

采矿男儿历来都有种不服输的劲儿。“我是老师,我就要把学生培育好,不能误人一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的讲课风格,使得张东升在学生中拥有很高的认可度。带着对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张东升如今依然主动担任本科生导师,积极给本科生上课,每年完成200多学时的教学工作量。他指导的学生获“江苏省毕业设计优秀团队”2次、“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作品”三等奖1项、全国采矿作品大赛6项。他带头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试行基于OBE的“一制六化”教学新方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赵强说:“‘一制六化’让我们有机会接触了世界一流矿井的先进开采技术,领略了杰出校友的风采,坚定了我们的专业信心。”近10年,张东升教授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学论文22篇,出版教材3部,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张东升还是一位多岗位能手,曾担任过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2003年,张东升被全院教职工票选推荐为教学副院长。他笑着说“比起职务,得到同事们的认可是我最开心的事”。在担任矿业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期间,他组织全院教职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先后申报成功了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江苏省品牌专业等建设项目,有力地支撑了采矿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引领地位。

在任命为学院党委书记后,他又开始钻研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张书记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他自己的方法。”这是许多辅导员对这位曾任党委书记的老领导的看法。“他把自己求学的经历,他在行业里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都融入到思政工作中去,生动而有说服力。”同事曹薇老师说。

就这样,张东升一步步成长为了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上的多面手。回首二十余年的工作经历,无论是因为原则太强不被理解,还是带着学生出差路遇抢劫,抑或是偏远地区车祸有惊无险……如今在他那里都已幽默地化为笑谈。

  

蝶变:胸怀大爱真情援疆

小溪只有汇入大海,才会生生不息,奔流不止。渺小的个人只有投入波澜壮阔的事业中,才会焕发无限的光彩。

20118月,张东升教授作为中组部第七批援疆干部和教育部“对口支疆”老师,担任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他快速转换角色,积极工作,克服家庭连续重大变故的困难,使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都有了实质性的内涵提升。20148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第七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张东升教授被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并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张东升教授介绍,“新疆是我国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一方面矿大必须要了解这一个煤矿基地、发出矿大的声音,另一方面,我到新疆大学,最大的任务就是建设好采矿专业。”原来,新疆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当时开发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专业人才非常稀缺。

要建设好专业,必须有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光靠引进还不够,必须自己培养。”通过努力协商,新疆大学每年可派23名青年教师到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张东升还主动承担了“采矿学”“矿业环境与安全工程”的主干课,年轻教师跟着他一节课一节课地听课、学习。他还组织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培养和选拔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必须做科研,不做科研就是前途自毁!”张东升教授带着年轻教师跑现场。他手把手地带青年教师写项目申请书,还为每位从事科研活动的青年教师争取到了一定的启动资金。新疆大学刘洪林老师说:“张老师真的是全身心地扑在学院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上。他给本科生上课,带着我们下井‘干活’。他不是来‘摆摆样子’的,就是来做事情的。”

援疆期间,张东升教授牵头成功申报了“地质与采矿工程”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新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并配合学校冲刺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和申报新疆大学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他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功申报校级精品课程一门,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十项。2013年,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3项科研成果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实现了该学院历史上零的突破。

回顾援疆期间的经历,张东升总觉得亏欠家人太多。2011年国庆节,刚到新疆工作一个月的他,回老家看望父母。那时父亲已经生病卧床,不想一个月后的一天深夜,正在办公室撰写基金申报材料的张东升,接到家人来电:“父亲走了。”那一刻,悲痛、自责、无助,涌上心头。而随后的三年,爱人又被确诊患重病,随后内弟、岳母因重病相继去世。虽然他一再叮嘱不必着墨于此,但至亲病重却无法榻前尽孝,爱人患病却无法陪伴左右,孩子学习无法亲自指导,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愧疚。

但回望援疆岁月,张东升说的最多的是感恩。是学校的信任、家人的支持、团队的合作,让他在三年中施展才干,完成了自己援疆的初衷,“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和母校的厚望,一生中有这样一段心无旁骛、专心干实事的三年,值了!”

  

百年矿大,一直肩扛煤炭高等教育的大旗。“谈起煤炭开采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当之无愧地走在国家甚至世界前列。但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科发展和保持全国第一的地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学科培养了我,我应该为一流学科建设再贡献一份力量。”

虽已年过半百,已是“渐生华发、渐知天命”,但于张东升教授而言,知天命而更知生命之可贵,愈加奋发有为;知天命而更知任重道远,愈加策马加鞭。

如今他正和同事们一道,参与到矿业工程一流学科群的谋划和建设中。“我们必须在持续保持特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谋划和协同新兴学科的发展。”

压力越大动力越强,这是采矿人的本色。百年沉淀,造就了采矿人特有的品质,这就是越是困难越向前、越是困境越担当、越是困惑越自信。

“采矿情怀心相随,勇于担当志不坠;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正是张东升教授人生的写照。他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与自己博弈,最终战胜自己的过程。奋斗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李秀摄影:责任编辑:审核: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