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与“大先生”】电动汽车的先行者和领航员——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中国矿业大学53级杰出校友陈清泉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23-10-26浏览次数:2839

“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国,正在超车。”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随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屏幕上缓慢而又有力地显示出三个大字,同时,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精神抖擞地走向了亿万人瞩目的舞台上。这个名字,为全体中国人奉上了一部年度精神史诗,他就是——陈清泉。

“亚洲电动汽车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主席暨轮值主席……诸多的殊荣彰显着他科研报国的凌云壮志。中国矿业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原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矿业学院53级毕业生……多重的身份诉说着情留母校的纸短情长。这一生的凌云壮志与纸短情长,正是所有矿大人精神源泉的生动写照。

爱这个国,便千里奔赴

1937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降临在印度尼西亚。彼时,印尼还是荷兰的殖民地,华侨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华侨有着天生的爱国基因。”陈清泉在印尼的童年生活中,经历了荷兰的殖民统治、日本的占领统治。在第三代华侨家庭中成长的陈清泉,上学途中经过日本宪兵驻扎地必须鞠躬,否则就要挨打。从那时起,陈清泉便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华侨华人才可以真正地“站”起来。耄耋之年的陈清泉,回忆起成长经历,许多事情仍然记忆犹新:“从荷兰殖民到日本殖民统治的政权交接,殖民者都不敢欺负荷兰、美国、英国的侨民,但是却没有人能保护我们华侨。”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保护她的人民。”经历幼年动荡时局的陈清泉,和当时大多数的青年们一样,热切地盼望着回归祖国的怀抱。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有母亲来保护我们了。”印尼华侨们奔走相告传递着这激动人心的消息,陈清泉和同学们一起聆听班主任讲述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事迹,同学们出版壁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们还争相阅读宣传介绍新中国的画册资料,走上街头庆祝新中国成立。

1950413日,中国和印尼建立外交关系。不少华侨纷纷想办法回国,陈清泉也不例外。但当时他还在高中,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建议他先完成高中学业,并且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巴厘岛向那里的华侨宣传新中国。陈清泉和同学们在巴厘岛举办新中国图片展,表演歌颂祖国的文艺节目,“我们感觉能为祖国做一点事情,就有满足感。”

1953年,16岁的陈清泉高中毕业,得到父母的同意后,他终于迎来了回到祖国的机会。“当我们的轮船到达广东罗湖,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看到解放军在岸边热情地欢迎我们时,大家都激动地流眼泪,我回到祖国了,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谈起那时的场景,陈清泉依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归国后,具体报考哪个大学便提上日程。在北京华侨学校学习时,一张宣传画引起了陈清泉的注意。“宣传画的题目是:把青春献给祖国。画上有一位同学拿着探矿的仪器,正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探矿。”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发展工业成为重中之重,而煤炭是工业的粮食,满怀着为祖国的工业化作贡献的热情,陈清泉考入了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矿山机电系开始进行系统地学习。

立下志向,要科技报国

“从小,我经常问自己‘你为什么来到这世界?这世界有没有你,会有什么不同?’这其实是要让自己产生一种使命感。”在接受采访时,陈清泉院士反复提到这个从小时候就经常问自己的问题。

正是这样的自省和价值追求,让他始终保持着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不竭动力。

小时候学过荷兰文,后来又学习了日语、德语、英语,经历了殖民地的生活,终于回到祖国,开始使用中文在大学学习,这些经历让陈清泉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我们挨打是因为落后,为什么落后?是因为在新中国之前,我们国家对科学和技术重视不够。”学好知识、钻研科学、掌握技术,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工业化作贡献,陈清泉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19561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要根据时代发展潮流,适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计划。广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们倍受鼓舞,高呼“向科学进军!”

“学习了报告的精神,我感到整个校园都沸腾了,我们大学生也能搞研究!”陈清泉和好友、采矿系53级学生宋振骐积极响应,借鉴苏联大学学生的经验,创办了北京矿业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宋振骐担任主席,陈清泉担任副主席并兼任机电系分部主席。平时,他们会组织高年级同学一起,自己挖掘有研究价值的题目,并请老师作学术指导。还组织举办科学研讨会、报告会等。

陈清泉还跟着老师进行了矿山电机车的研究。“这个矿山电机车用的是电动机跟蓄电池,它就是行驶在矿山的电动汽车。”回忆起在母校的学习,陈清泉说,其实那时就打下了搞电动汽车研究的基础。

1957年,陈清泉从北京矿业学院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他被分配留校任教,一直工作到1971年。陈清泉在普电教研组担任秘书的同时,被学校推荐前往清华大学进修。他从事学院电气专业的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技术改造、革新等科研项目。

上世纪六十年代,煤炭部派往欧洲的考察团带回来一台矿山自动提升机,需要研发低频发电机进行驱动,便找到会外文的陈清泉进行研究。陈清泉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中,凭借着简单的资料,他敢闯无人区,设计研发了低频发电机,为中国煤炭工业的自动化做了最初的尝试。此后,他又用6年时间,研制了中国早期的直线电机,包括用于发射鱼雷的直线电机加速器、自动绘图仪用的步进直线电机等。他还参与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煤矿电工手册》。1960年,他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学习和工作中,一次次的学习、研发、实践,陈清泉更加坚定了自己用科技报国的志向。

敢为人先,几十载攻关

“目标、勇气、勤奋、机遇、方法,这些都是科研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因素。”回顾从事电动汽车的研究,陈清泉院士认为,立下了目标,要有敢为人先、“敢摸老虎屁股”不怕困难的勇气,要勤奋地付出、与困难作斗争,还要通过交流开拓视野寻找机遇,更要遵循科学规律,使用正确的方法。

为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1976年,陈清泉前往香港,任香港电灯公司研究工程师,后又任教于香港理工学院。当时,内地学历并不被香港高校所认可,他继续攻读了香港大学的哲学博士研究生。1982年,陈清泉博士毕业,开始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任教。

小时候,因为父亲从事汽车经营工作,陈清泉经常在车间见到汽车维修,那时的他总是好奇:“为什么漂亮的汽车到了车间维修时候总是乌烟瘴气的?它能不能不冒烟呢?”这份好奇心一直推动着陈清泉寻找答案。

19世纪末期,虽然电动车的发展略领先于燃油车,但是到了20世纪,内燃机步入飞速发展阶段,电池却没有较大的提升,随着1912年美国最后一家电动车公司底特律公司申请破产,电动汽车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正式淘汰。

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全球石油危机,让电动汽车再次引起美国汽车行业的关注。一直从事电机电子方面研究的陈清泉敏锐地意识到,电动汽车肯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汽车曾经改变时间,但是现在,汽车必须被改造。因为它的燃料来源——石油,是不可持续的。”

陈清泉预判出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决定将它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希望帮助祖国抓住这次技术革命的机遇。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清泉设计了电动汽车HKU2001,它采用高能量电池和智能化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承载了跨越时代的科技理念,一经亮相便引起全球瞩目。

这辆HKU2001电动车,有可靠的电力电子控制系统,采用高能量电池和智能化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爬坡能力十八度,最高一次充电可以行驶一百六十公里,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指标。

多年来在电力驱动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加上哲学领域的学习,陈清泉创造性地将汽车技术、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门全新学科,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并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杰出成就奖。他所撰写的专业著作,成为高等院校的经典教材,为现代电动车学科奠定理论基础,他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成就奖,是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和轮值主席,被誉为“电动车三贤士”之一。

2001-2005年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也开始对电动汽车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研究和开发。“在四、五十年前,我把电动汽车的方向介绍给中国,国家又把电动汽车列为重大专项,然后进一步又将它列入国家的战略,成为新兴产业的一部分。”谈起几十载的努力和收获,陈清泉最欣慰的还是中国抓住了电动汽车发展的机遇。

对陈清泉来说,创新没有止境。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颠覆性改变,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网(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理论。他表示,我们应进一步运用颠覆性思维将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人文世界深度融合,有效地将数据转化为信息进一步转化为智能,助推实现碳中和。

念一份情,常回家看看

作为1997年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始终在思考如何推进香港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两地科研发展的珠联璧合。

“新中国成立后,我的切身感受是,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科技发展。”回顾几十年的科研经历,陈清泉最大的感慨还是国家对科技的重视。“201653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我认真聆听学习习主席的报告,习主席对实现中国成为科技强国这一目标有明确的路线图。”陈清泉对我国科技强国的步伐信心坚定,更感到干劲十足。

20176月,由陈清泉院士牵头,与香港其他23位院士一起,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了答复,信中提到的问题迅速解决,这让香港科技工作者振奋不已。

正是因为一直有祖国这一强大的后盾,陈清泉积极奔走,推动内地与香港的联系,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母校中国矿业大学,也是他的牵挂。

陈清泉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我校电气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第一时间向他表示了祝贺,陈院士也在回复中动情讲道:“感恩母校矿院的培育、教导、鼓励与支持!”

一直以来,陈清泉非常关心母校的发展。他曾于2012-2015年受邀并获聘担任原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他和诺奖得主Carlo Rubbia在中国矿业大学创办可持续能源研究院,并任院长,引领推动我校电气、信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他多次受邀回校作专题学术报告,引领师生关注前沿、紧跟前沿,激励师生保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敢于创新,甘于吃苦。陈清泉殷切寄语母校教师,要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作为教师,首先是要教书育人。一是要以个人修养引领学生;还要实行博雅教育,用自己的爱国情怀、文化修养、宽阔的知识教育学生;更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育,发挥学生主动性;此外还要带领学生动手实践,为社会服务。”

陈清泉还十分关心并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领衔开设了研究生创新课程《四网四流融合的理论与实践》。2021121日,陈清泉应邀作题为“能源革命和汽车革命,四网四流融合助推碳中和——第四次到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演化”的学术报告。“我主持的四网融合相关课程已经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课了,我会继续关注课程建设和学生培养。”陈清泉对矿大学子寄予敢于进入“无人区”、愿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三个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敢于质疑、坚持真理。

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陈清泉说:“希望有生之年,我能够亲眼看到,特别是首先在我的祖国,大大小小的马路上,不单是汽车,轮船、飞机、高铁,都是电动。”虽已是耄耋老人,但陈清泉对祖国的爱愈发强烈,并将继续为新能源事业的未来奋斗不止。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李 秀 赵妍涵摄影:新华社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