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啃最坚硬的“骨头” 做最柔和的导师
——记我校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师、矿业工程学院万志军教授

发布者:李居铭发布时间:2024-08-21浏览次数:1904

万志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现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胸怀国之大者,厚植爱国情怀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干热岩地热开发的科研工作者之一,万志军勇于创新,研国家之所需。2001年,在和导师赵阳升院士讨论博士论文选题时,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加入传统采矿方向这块“香饽饽”,技术成熟且效益显著;二是勇啃我国研究基础薄弱、难度大但非常有研究意义的深部地热开发这块“硬骨头”。万志军毅然选择了后者。在赵院士指导下,他带领团队,历经多年艰苦的基础研究,结合我国煤炭开采和地热开发的实际,提出了煤-热共采理论及技术框架,并将该技术在平顶山矿区进行了成功应用,正在示范推广。有人曾问他为何选择地热“冷门”,他笑答:“今且深掘千丈井,自有热流冬暖身。”

有一种初衷,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有一种坚持,是为了贡献更多力量;有一种付出,是为了培育优秀人才。2006级硕士生冯子军,深受万老师思想影响,在太原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选择了地热开采方向,正在实施4000m深层裂缝型热储地热EGS开发与规模供暖示范工程。他常说,是万老师把他领进科研大门,培养了他坚持做前瞻性科研的精神。2015年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访学归来后,万志军又开启了智能开采方向的研究。在他的垂范下,多名出国深造的学生回到他的团队,跟随他开展地热开发和智能采矿研究。经过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万志军教授带领的地热开发与智能开采研究团队培养了一批建设绿色、智能矿山的教学科研与工程技术骨干,正在为我国矿山绿色智能发展贡献力量。

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万志军始终把做好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追求。他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他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做学生良师益友,关心学生全面成长。他从教以来始终战斗在教学一线,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现场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中,努力挖掘矿业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以人格魅力和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就业选择,深植学生矿业情怀。

2012级硕士生戚栋在毕业找工作时犯了愁:想找个距离家人工作地苏州近的企业,可是那里没有煤矿,其他行业很难进入,怎么办?他习惯性地去找万老师解惑。万老师推荐他去上海建工集团在湖州的一家石材矿。戚栋又纠结了,他对石材矿不熟悉且待遇不如煤矿,能去吗?万老师像分析试验原理一样给他耐心全面地分析了其中的利弊,鼓励他大胆开拓新领域。在听取了导师的分析后,他坚定地选择了石材矿。到企业后,他利用所学知识,努力开拓创新,为企业绿色智能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没有万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戚栋聊及自我经历时总会这样说。万志军教授目前已培养研究生百余名,有10多人在全国多个院校及科研单位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其他人绝大部分在能源资源领域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在本职工作中,万志军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他多次在单位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获得学校师德楷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称号。

恰似三月春风,轻抚学子心房

对学生而言,万志军教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从教26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尽管教学工作重,科研任务紧,行政工作忙,他总会给予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倾听学生的心声。殷切的寒暄,细致的关怀,让学生们感受的是如父如兄般真切的情谊。在学生的印象中,万老师总是休息得很晚,尤其是在每次研究生学位论文即将定稿时,万老师总是坚持对每位学生进行详细指导,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会帮学生标注出来。每当学生的心情烦躁或彷徨或无助时,万老师的关怀就像春风一样轻轻吹至,似乎在说“别怕,有老师在”。

“研究生的培养不只是简单的招生、科研和就业,而是切实从学生的生活、成长和发展各方面的综合关切和教育。”万志军对自己带出来的青年教师张源和程敬义说。不论是自掏工资为突发急病的2009级硕士生垫付医药费,并安排课题组学生轮流值班照顾学生起居,还是在2019年,带领团队连续奋战帮助即将毕业的2016级硕士研究生王靖超诊查解决试验设备故障,保障其顺利完成试验。万老师每一次的“别怕,有老师在”,总能让这些漂泊他乡求学的学子,感受到依靠和温暖。

傲若苍松翠柏,屹立科研高峰

万志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于从事前人未做过、难度大的“冷门”研究项目。如大尺寸煤样(花岗岩)高温高压耦合特性的实验研究,是煤炭地下气化、地下热解开采以及高温岩体地热开采等工程项目的基础研究,由于实验条件和实验难度,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几乎是空白。万志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带领研究生在实验设备改造、测试系统调试、大尺寸煤样制备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周密的工作,课题组夜以继日奋战,对煤岩高温高压耦合特性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多名,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1项,为团队开展矿山地热开采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11月,新疆哈密已进入严冬,万志军带领课题组矿山固废利用小队在戈壁滩上的大南湖一矿开展粉煤灰基矿用功能性材料的现场工业试验。他亲自把关每一袋材料的搅拌、每一个模具的搭建、每一罐浆体的灌注。从早上7点到次日凌晨2点,试验终获成功!升井后,一位心细的博士生对万老师说:“老师,昨天是不是您生日呀?”万老师先是一愣,然后拍拍身上的灰尘,风趣地说:“好像是诶!井下的生日过得挺有意义,又攻克了一个煤灰返井利用难题!”

万志军坚信,披荆斩棘之后将是广阔的希望之路。他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累累硕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各1项,承担企业委托科研项目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余项。指导研究生获省部级优秀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2篇,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以及各类校级奖励多项。团队研究成果在河南、河北、江苏、陕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区)煤矿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保障了应用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推动了煤炭绿色开发的科技进步。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 王宝宝 王灿摄影: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