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初换,屠苏未开,绽放于绚烂烟火中的是古人的热望,迸裂于鞭鸣炮响中的是民俗的先声。放眼今朝,爆竹声哑,氛围渐衰,人们一次次发出悠长的疑问——年味是否已经变质了呢?
“白露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年味是否销声匿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却认为,年味依旧,寄托在节日上的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阖家团聚的殷殷期盼亦从未褪色。
观其表面,年味似乎正在逐步流失。自尧舜伊始,年贯穿千百年历史,至今犹存。古人的年味酿进了那半盏酒中,刻进了迎春的桃符之中。小时候的年味,藏进了暖和的新棉袄里,塞进了鼓鼓的压岁红包里,然后又从爆竹与烟花声里蹦出来,最后全部融进了那一桌丰盛佳肴的年夜饭里。在这样热烈繁华的对比下,如今的年味顿显萧索冷清。烟花爆竹封于禁令,亲朋济济却埋头手机。老一辈的人叹惋传统节日的没落,追忆从前热闹团聚的时光;新生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厌倦传统的过年方式,相较于陪着父母走街串巷,我们更愿意约上三两好友结伴出游,或者彻夜“开黑”。岁月厚积成书,时间川流至今,一脉相承的约定俗成似乎正被遗忘搁浅于河床。
然而,究其本质,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时代注定向前,年味更迭不歇;传统是古人的桃源,今朝亦是现代人的盛世佳景。过去以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承载。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
今时春节,或许没有了“生盆火烈轰鸣竹,岁岁筵开听颂椒”的热烈,却彰显着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身体力行的纵深落实;或许失去了“千门万户瞳瞳日,灯前小草写桃符”的意趣,却保留着洒扫庭除,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景。车轮纵然滚滚向前,对团圆盼年的热忱却历久弥新。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一岁一礼,一寸一欢喜,年味从未走远。年味是故乡饭桌的饭香酒醇,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然而,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展现,无论身处何地,那一抹传承千年的烟火温情总能跨越万水千山,将年味烘烤得蓬松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