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又读到《未选择的路》这首诗。
距离初次赏析这首诗快10年了。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外国诗,作者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因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科书中,而被人熟知。十年时光倏忽过,现在再次慢慢品味,却是别样风景。
诗的开头作者便写到:“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这是一句非常平静却又充满遗憾的内心独白,所描绘的秋天金黄的静谧让人的内心感受到的是祥和与舒怡,可是前面的道路只能选择一条。
是啊,无论是有形的道路还是无形的人生抉择,都只能选择一条。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从眼前快速穿过的形形色色的世间万物,似乎都来不及细细品味。面对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说:快走吧,已经容不得你慢慢考虑了。
面对一条最终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作者却说: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他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纵然在求解“该往何处走”这一目标函数的过程中,有数不胜数的“约束条件”会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选择,但是最终目的地的选择权,依然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中,因为别无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从小到大,我们似乎更加喜欢去做选择题而非填空题。因为所谓的“正确答案”似乎一定藏在这四个选项中。可是人生面对更多的却是填空题,没有人会告诉你未来应该何去何从。
兜兜转转,踱步蹒跚,作者最终选择了一条鲜有人驻足的小路,或许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荒草萋萋,但或许也会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做出抉择的那一刻,没有人会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但是人们又一定会走到路的尽头。
作者深谙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将不会再有机会踏足另外一条小路,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篇尾的话语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作者饱含深情而又无比坚毅地说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如果说这首诗歌一直笼罩在一股云翳之下,那么文末的这三句话犹如日照金山的南迦巴瓦一般——豁然开朗!
在我看来,这首诗歌的本意既有对未择之路的遗憾,但更多流露的却是对已择之路的坚定和果敢。是的,人类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回到最初的起点去涉足另一条道路。于是,我们会遗憾、会失落、会懊恼,但是人类的勇气却无不流露出笃定和勇毅。
驻足停留,没有勇敢地迈出那第一步就无法欣赏山巅的美景,于是古人常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星辰大海,人类总会告诉世界:若山不向我走来,那我便向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