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任宪之

发布者:李居铭发布时间:2023-09-30浏览次数:10

1916年5月,我们的父亲任宪之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他于1937年7月考入焦作工学院矿冶系,他同我的十叔任成之(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马鞍山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追随我的五爷任式三(任殿元,原焦作工学院校董、矿冶系主任,留美博士),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焦作工学院西迁辗转到陕西汉中城固古路坝,在国立西北工学院就读于矿冶系采矿组。

曾听父亲说起过那段艰苦岁月,为了求学,他借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从家乡南阳市一直骑到陕西汉中市城固县古路坝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沿途山路崎岖、非常艰难,还需要在汉江上乘船。在学校读书期间,生活条件也很困难,晚上点的是煤油灯。北方学生喜欢吃面食,但学校食堂里很少,大部分都是糙米饭,能吃上一顿面条就像过年一样。学生们利用假期自己动手把衣袍拆开翻新,缝起来再穿。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很积极乐观向上。那时候的老师知识都很渊博,几乎全部都是留美留英归国的教授任教,除了国文课之外,各门功课均用英语授课,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对学生也非常关爱。

1942年7月,父亲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陕西铜川煤矿,负责矿井的生产技术。下井时,通常穿着一身灰棉衣裤,戴一顶柳条编的安全帽,脚上穿胶鞋筒子。新中国成立前煤矿环境、设备条件很艰苦,在井下工作,满身都是黑色的煤尘。

后来,为了支援边疆地区的工业建设,1951年父亲被王震将军调往新疆地区工作。当时新疆初建的八一钢铁厂十分需要炼焦煤,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父亲被调动到迪化市西山附近的小煤窑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在转业军人的组织管理下,父亲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矿上的技术人员合作,逐步将过去一个十分简陋的小煤窑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有竖井、斜井,有焦炭厂的煤矿,为新疆八一钢铁厂冶炼提供原材料。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父亲与同事们和工人们打成一片,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研究各种采煤方法,不断提高煤炭的产量。同时还要想尽一切办法,预防并处理各种矿井 下 灾害。儿时的我们最担心晚上睡觉时有人敲门,敲门就意味着井下有突发情况,要急需父亲下井到现场处理。

1964年8月,父亲被调到新疆苇湖梁煤矿,负责全矿的工程技术工作。这座矿井主要任务是提供苇湖梁发电厂的用煤。该矿井是一座中型矿井,有斜井一对,分别用于人员上下和煤炭提升。新疆的地质状况决定了煤田的形态是急倾斜煤层,在研究探讨采煤方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防止各种意外灾害的发生,例如瓦斯爆炸,塌方,透水,冒顶,火灾等。矿井的安全是头等重要的工作。

在那个年代,当井下发生瓦斯爆炸、透水、冒顶、火灾等事故时,父亲等人一次次冲向事故现场,曾经几次经历险境。他和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们打成一片,经常和工人们在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大家同在第一线,同甘共苦。但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矿山的救护队员往往是冲在最前面的,第一时间抢救被困的工人,有的晕倒了,被别人救下来,后面的继续冲上去。那时,父亲基本上是一半时间在井下第一线检查解决问题,一半时间则在井上开会研究工作,还要带领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指导绘图、审核研究各种生产方案。每当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都是父亲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刻,要在第一线调度室值班,让其他工人干部们安心过好年。

根据新疆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1979年煤炭部决定成立乌鲁木齐矿务局,将乌鲁木齐市周边的各个大,中,小型煤矿,统一管理起来,包括一号立井、六道湾煤矿、苇湖梁煤矿、碱沟和大小红沟煤矿等等。父亲被调到乌鲁木齐矿务局总工程师办公室,担任矿务局副总工程师,负责全局工程技术工作。职责范围大了,身上的担子也重了。同时,局里还有设计工作要做。那时候,父亲经常到各个煤矿去检查工作,了解情况。多年的工作经历,父亲随身带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许多现场问题,对他的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父亲对工作一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分白天与黑夜,一心扑在工作上。为煤炭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为采矿工程专业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作出了较大贡献。他把自己的根扎在煤炭事业的基层矿山上,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国家,献给了中国的煤炭事业。从1937年到国立西北工学院求学,一直工作到1984年,从事煤炭事业整整47年。直到他退休以后,他依然关心着乌鲁木齐矿务局的建设与发展,从技术上不断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新疆煤炭工程技术工作不断进步。

1998年7月31日,为祖国煤炭事业劳累奉献了一生的敬爱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一生热爱矿山,一生献身煤炭事业,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心中的丰碑和榜样。

父亲是矿大校友,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在矿大起步的。我们将父亲在学校时使用的专业书籍、学习笔记、手稿图纸以及测绘工具等98件物品捐赠给母校。这些物品从多个方面体现了学校在西北工学院时期办学的历史状况,展现了矿大人在战火纷飞中为国求学的崇高精神,这是对这些遗物发挥更大价值的最好选择。如今,在中国矿业大学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青年学子,心中非常欣慰,父亲挚爱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会实现。

(此文系任宪之校友物品捐赠仪式上任玉珍发言稿,文稿为任玉珍、任新钢、任玉琴共同撰写,本报发表时有修改。)

新闻来源:任玉珍 任新钢 任玉琴摄影: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