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L现象:第一生产力or拖延症?

发布者:李居铭发布时间:2023-09-30浏览次数:11

近年来,“DDL是第一生产力”成为网络热词,一时间引起极大的社会共鸣。

“DDL”是deadline的英文简写,也就是截止日期。截止日期之前,人们通常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即花费“更短的工作时间”,得到“更高的工作效率”。由此,“DDL是第一生产力”的呼声居高不下。

“DDL现象”是指很多人在截止日期临近时才开始工作干活的状态,成为多数学生党和打工人的真实生活写照。这种现象通常与拖延症有关,会导致压力和焦虑的增加,同时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DDL现象也被认为是拖延症的一个典型表现。

年轻人中更是出现了“DDL大神”,总喜欢“卡点”完成任务。2022年年末,《中国青年报》关于“拖延症”的调查显示:74.2%受访青年承认存在拖延习惯,其中00后比例最高,占86.0%。借此契机,我校大学生传媒中心在校园以随机访谈的形式向大学生进行调研。

一个合理的存在体系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即合理。DDL作为天降热词而地位不倒,可见其存在之合理性。此次调查中,6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最近有赶DDL的经历,其中57%的受访者赞同“DDL是第一生产力”,29%的受访者则坚定地对DDL说“No push”;然而几乎所有受访者一致认为DDL的设置是有必要的,即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在被DDL“push”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吐槽其导致工作的完成度有损,而时间和自我的有限性不应当成为否定DDL的借口。在避免单一任务的战线过长而提高效率的同时,“push”带来的压力可以制约懒散、激发潜能,提升对工作任务的掌控力。同时,不少同学表示,DDL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促使他们寻找更快、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某些情况下,DDL可能成为推动创新和进步的动力。”一位大三同学表示,正是因为有了DDL,才促使自己能在参加一些校内科技创新比赛时和同伴一起头脑风暴、创意频出。

因此,对DDL又爱又恨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DDL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虽然带着戏谑,但其确实能推动人们更快地完成目标。

一个精神的矛盾体

不可否认的是,“完成DDL的过程是伴随着焦虑与后悔的”,这是所有受访者所反映的共性,也是DDL带来的精神矛盾之一。

其原因显而易见:没有人天生愿意被“push”,也没有人会对扑面而来的压力感无动于衷。正如受访者小叶(化名)表示:“既希望DDL早点来,又害怕DDL真正到时来不及完成工作。”

然而,一味沉浸在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中,只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学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才是正解。

为了在极限时间内完成限定任务,在感受压力的同时,DDL的存在势必会对生活节奏产生影响。在访谈过程中,5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生活节奏被打破,集中体现在作息和社交方面。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迫下,精神压力层层累积,迫切需要释放口。

但同样,当DDL顺利完成、巨大的压力得到释放所带来的放松感,正是“努力终将有回报”的正反馈,这种精神上的快感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一个拖延的承载体

多项研究报告显示,拖延症是DDL的终端显示。在受访者口中,我们得到的观点不尽相同:有50%认为“拖延症是DDL的杀手”;另外50%则认为“拖延症是DDL的最强生产力”。

虽在因果关系上有所争议,然作为始作俑者,拖延症所反映的是当代人群颇失妥当的时间管理。有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中有超过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症状,其中近30%的人表示经常或者几乎总是拖延。

习惯拖延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影响?《中国青年报》相关数据显示,72.0%的受访青年表示逐渐形成拖延惯性,难把事情做好。其次是负面情绪增多,会自责、有负罪感(51.3%)。50.5%的受访青年坦言会打击自信心,降低自我认同感。其他主要还有:个人形象、信誉都大打折扣(36.4%),不断削弱执行力,恶性循环(33.1%)。自由的环境和浮躁的心态使得时间的效力大减,当“速成”已经成了一种现象级的存在,拖延症的传播力只会愈发失控。

因而,我们也对大学生对待多项DDL累积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4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按紧急重要法则来处理;43%选择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完成;只有14%的受访者表示会提前完成,拒绝拖延。当“后悔”、“焦虑”被反复提及,“功夫下在平时,提前做好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大学生成长中要经历的一项课程。

正如受访者小周(化名)所言:“DDL是一件迫不得已而又非常普遍的事情。”当一件新生事物被普遍接受后,如何在DDL的裹挟中保持平衡感,尤其是借势而上、找到压力下的动力,值得大家深思。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 周青清 王灿摄影: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