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曾说:“有些人能感受到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湿。”人生在世,“有字之书”描摹出淅沥的雨滴,“无字之书”引导我们体察雨点如何触摸皮肤,而倘若仅被“雨”打湿,“心灵之书”将永远尘封于心灵土壤之下。因而余以为“心灵之书”方为人生的必读篇目。
诚然,“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是我们凿破自身认知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是我们登堂入室的基石。然而,在现代意义上讲,现代化的世界工厂似乎是致力于将人异化为工业链条上可磨损的齿轮,而“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应地被“工具指南”的链条镣铐住了。原先被刘向称为“可以医愚”的有字之书,即书籍,被亵渎为邵博口中“可言而不可用”的书生之见;原为陶行知赞美的“行是知之始”的“无字之书”,即实践,却成为人们尽力将自己化为工具的新型之路。
人生要读的三本大书,其中两本均在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中被肤浅解读,我们只是被“雨”淋湿,而“雨”尚未渗入心房浇灌心灵之书。因而我们要读透心灵之书,从而使“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价值回归。
心灵之书是经生活之历练,尝尽人生百态后提炼出的社会精华,是纵观历史千古凝结而成的思想结晶,是编织我们人生价值的意义之网,品读心灵之书,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体察“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是席慕容品味落尽繁花,心中仍有花落之音;是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书”雨滂沱,我们被淋湿,也应用心去感受雨,让我们的灵魂为“心灵之书”所浸润。
进而言之,“心灵之书”为弗洛伊德所言的精神结构的冰山藏匿于水下的一部分。通读“心灵之书”,凿开那潜藏于冰山之下的“本我”,进而达到“自我”“超我”之境。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查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用心灵来省察人生,省察自我,丰盈自我精神世界,才能以更好的姿态来阅读这个世界。
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为我们掌灯伴读。愿我们在“人生三书”的雨季中,在日月山川的生活中,不只是被浸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