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过去,不管到了哪里,有一支歌总印在我心底。
它没有铿锵的歌词,也没有优雅的旋律,我却时刻把它牢记。
在那特殊的年代,一阵风将一群人刮到这里。
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成为家常。
他们用智慧和勤劳将校园托起。自寻材料,自制简陋的工具:钢钎、二锤、撮箕。自装汽车,响亮的名字叫“五七”。自建水泥厂,人们昵称“矿院水泥”。
他们毫不惜力,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天梯直指云端,道路四通八达,他们在这里迈开艰辛而自信的步履。
远远地望去,校园在云雾里若隐若现,似城堡,似宫阙,威严,神秘而秀丽。
近看那些建筑物,皆是山里的片石垒砌。
墙体水泥勾嵌,就如水墨画中的河渠,相互贯通,相互联系。
这样规模的干打垒建筑不算神奇,却是中国高校中的唯一。
赤子之心在这里靓丽,目标只有一个,争分夺秒,重振教育。
也许是大山过于深邃,矿大经历了十年归隐,十年沉寂,直至整校东移。
百年风雨,百年锤炼,百年厚积,矿大的精神没有断续,如红日喷薄而出,光耀大地。
有一首歌萦绕着我的心底,音符是山里的峭石林立,跌宕起伏,有高有低。
歌词是山里的细雨蒙蒙,泉水沥沥,晚风淅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