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当汉画像石遇上人工智能 我市用数字化手段保护文化遗产

发布者:李秀发布时间:2024-06-24浏览次数:10


本报讯(记者 郑玉倩)数字扫描、三维建模、图像数字化处理……临近暑假,中国矿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学生刘超玮这几天格外忙碌,他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小橘灯数字文化保护团队,正在优化汉画像石科普体系。暑期,他们将进一步扩大科普工作面,有序开展更加优质的科普宣讲活动,助力文化遗产活化与传播。

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尤以“汉代三绝”最为瞩目。作为“汉代三绝”之一,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出土丰富、内容多元,反映了汉代徐州地区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发达的文化及生产力水平。

中国矿业大学小橘灯数字文化保护团队,依托矿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支持与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工作平台,持续针对汉画像石这一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类型开展数字化保护与文化遗产活化工作,今年,该团队在过去文献资料数据库与图像解读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将汉画像石文化遗产与人工智能+相结合,通过前沿科技进一步保护、解读文化遗产,促进汉画像石内容活化解读。

小橘灯团队基于科研工作进展,将汉画像石内容解读与人工智能、数字化保护技术嵌入科普课程体系,使科普课程兼具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数字科技前沿科普内容。在导入的科技元素方面,团队将数字扫描、三维建模、图像数字化处理、3D打印、人工智能识别与AI+语义解读等嵌入汉画像石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并设计了多个经典汉画像石内容的图像解读与文化释义,帮助科普对象通过这一过程深度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认知文化遗产价值,并学习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我们积极探索汉画像石的创新保护与传播路径,与矿业大学多个学科、专业方向开展共建,通过学科交叉,不断深化创新要素在汉画像石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小橘灯团队负责人、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青年工作部主任、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双创孵化中心主任赵迪斐博士表示,团队近期在汉画像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活化方面不断开展工作,并及时总结科研及实践工作进展,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人工智能+相融合,大力推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该负责人介绍,在过去两年中,小橘灯团队先后六轮更新科普课程,在中国矿业大学、云龙区图书馆等地开展科普讲座或公益研学活动,并多次走进支教基地、中小学开展宣讲,受到参与学生好评。目前,这支立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成员已经从最初的仅由矿大师生构成,变为如今由多所高校、多个学科专业的兴趣爱好者组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跨越人文、外文、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利用数字化手段,让汉画像石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参与中赓续,不断参与地方发展、融入百姓生活,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触摸历史文化遗产魅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新闻来源:《徐州日报》2024年6月24日摄影: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