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阎育新1912年生于北京,1951年1月调入中国矿业学院工作,一直工作到1987年12月退休,历时37年。
今年,中国矿业大学迎来建校115周年,最近我总是回想起父亲在矿大工作的往事,一幕幕交汇成无尽的怀念,谨以此文回忆他与矿大的点滴故事……
结缘矿院 倾心育人
父亲阎育新1912年生于北京。他曾就读于京师附小(北师大附小前身)与附中(1901年创建),高中就读于中法大学附中,大学就读中法大学化学系。
印象中父亲丰标不凡,白皮肤,佩戴一副近视镜十分儒雅,性格温和谦逊、平易近人,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父亲参加工作,最初在其姐姐创办的私立中学任教十余年。解放初期曾在唐山开滦矿务局任教一年,1951年1月调入中国矿业学院(当时在天津办学)。父亲从讲师开始干起,后来被评为副教授、教授,他曾担任工会主席、煤综合利用系首届系主任,他一直工作到1987年12月退休,历时37年。此时的父亲已是75岁高龄,用老骥伏枥来形容是再适合不过了。
父亲一生围绕着教育,从走出校门到走进校门、从有志青年到年逾花甲,为教育事业倾心育人,努力工作了一生。
父亲在矿大工作期间一直是教学与行政工作双肩挑。无论行政工作多繁重,他始终未脱离教学一线。他教授化学基础课程,擅长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物质结构等课程。读书期间主修法语,辅修英语。为了查阅更多外文专业书籍又自修了俄语。
我记忆中父亲经常一天三个单元工作。几乎很少有时间在家。有时午饭、晚饭空隙也会有教学秘书或同事上门谈工作。那时父亲授课的教材不都是现成的教科书,不少都是自己编写,再由教材科排版印刷(记得那时的讲义16开大小,灰蓝色封面质地粗糙),一本本摞在写字台上。遗憾的是历经多次搬家,文稿、讲义等大多已流失。父亲一直都是教学骨干,可以说那时的工作量大且繁重。父亲教授化学课程里的实验部分,除实验老师外,他一定会亲临现场指导,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他的一贯作风。
1957年,北京矿院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父亲为工会主席,后连任三届,一干就是六年。在担任工会主席期间,父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后常听人说那时教职工的文化生活、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令人怀念。父亲在教职工中口碑很好,工作后接触的人和我谈起父亲总是交口称赞,其中包括曾经受过工会帮助的工人。
1961年,学校成立煤综合利用系,父亲担任首届系主任。我记得当时父亲在东郊煤干院上班,每周末乘班车回西郊家里一天。还发生过一件有惊无险的事。那是个周末,父亲房间的顶棚突然脱落,正好在写字台的上方,竟将实木写字台砸成两半,桌上的器皿砸得粉碎。幸亏发生在星期天,让父亲躲过一劫。同事们看到眼前这一片狼藉都替他后怕。
1962年学校成立了基础部,任命父亲担任基础部主任工作直到1979年。
父亲工作努力,兢兢业业,教学成绩突出,受到师生的称赞。1960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殊荣。作为代表之一,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市文教口群英大会,受到北京市等领导的接见与表彰。接着学校又在五道口工人俱乐部举行了表彰大会,场面隆重热烈。当时上幼儿园的我参加了给受表彰人员献花活动,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1970年,学校搬迁到四川,父亲当时已经58岁了,他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与年轻同志们一起参加三汇坝的建校劳动。学校选址在华蓥山坡地上,出门高低不平,加上南方阴雨连绵,山道湿滑、泥泞,大家住的是席棚,常常是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吃的是水发的干菜,用腐乳一煮,偶尔才会有点腊肉算是改善生活。即便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父亲也没有落后过。
盖干打垒房子需要就地取材,这时父亲的化学专业派上了用场。学校建起了炸药厂用于崩山采石,父亲整天与雷管、火药打交道。那时工作环境简陋,忙起来雷管常放在衣服口袋里传递,我们知道后都不免担心。
尽管那个阶段生活很艰苦,但也令人难忘。如今坐落在华蓥山四川矿业学院旧址上的一幢幢楼房,足以证明父亲他们那些知识分子真是无所不能。荒坡上拔地而起的校舍,仿佛诉说着艰苦岁月中他们崇高的信仰。
校园初具雏形后,1972年学校边建设边招收了工农兵大学生。由于搬迁导致人才流失、师资短缺,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严重不足。那时父亲不仅上本专业的化学课,还帮助数学组上高等数学。他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能力做的工作都在所不辞。由于工作强度过大,年过花甲的父亲大病一场。恢复健康后,父亲又开始在当时的北研部继续教学工作直到退休。
懿言嘉行 家风绵延
父亲既是严父,又是慈父。
他会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给我们讲科学知识,给我们兄妹订有适合各自年龄的读物,培养我们读书习惯。
父亲会给我们立一些规矩。当时学校的教工宿舍会配备一些简单的家具,父亲总是提醒我们爱护公物。还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小时候,我们的午饭多为面条,我总会抱怨,父亲并没有责怪,而是仔细给我讲了当时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国家经济状况、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告诉我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虽然没有严厉地批评,却早已让我羞愧,使我懂得生活来之不易,以后再也没有挑食。父亲乐于助人,教研室有位同事家属生活上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就想到请父亲帮助,他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父亲兴趣广泛,喜爱阅读古典文学、喜爱戏剧。京剧、评剧、各地方剧种都有所涉猎,尤其钟爱京剧。父亲年轻时单位搞联欢会,他会演出折子戏,如同正式演出一样装扮上,反响热烈很受欢迎。在矿院化学教研室新年联欢时,他也会被邀请来段京剧清唱,无论唱腔、念白,都字正腔圆、韵味十足。
父亲从小家境优渥,但他非常节俭。那时我们的衣服磨破了、短了,母亲会用块布给补上、接上穿。父亲常伏案工作,衣服肘磨破了母亲也会给补上,褪色的衣服,母亲给翻个面缝上,他照穿不误。
父亲做事认真、执着,有创新、有亮点。可以断定父亲从小的家庭教育是优良的、严格的,无论是伯伯、叔叔、姑姑们包括他们的子女,不少都受过高等教育且从事教育工作,其中一些很有成就。追根溯源,有其书香门第的家风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
父亲已经逝去多年。对父亲的感恩与敬佩哪是区区几页纸所能表达详尽的!本文记录的只是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却看到了父亲对工作的敬业、对家人的慈爱,他渊博的学识、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些都已成为永远屹立在我心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