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右)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
成长在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满怀着文人的浪漫与诗意;求学于彭城镜湖的粼粼波光边,书写着青年的奋发与勤勉;扎根在祖国边疆的藏西高原,诠释着军人与警察的责任与担当。
“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科加边境派出所四级警长、中国矿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校友杨聪说:“我愿意做世界屋脊上的一棵草,努力去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矿大人。”
戍边卫国的这些年,杨聪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记三等功1次,嘉奖5次,还被授予了“西藏自治区优秀寺管干部”“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自治区全区优秀共青团干部”“阿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缘起矿大,书写奋斗与收获的故事
提起杨聪,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许超仍是眼前一亮:“他是能做到将信念与信仰体现在生活中的优秀学生。”
许超说,当时他是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的政治学任课教师,每节课,杨聪都提前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课、仔细记录,积极讨论交流。
杨聪始终相信书山有路,以勤为径。凭借着“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发言、完成好每一次课程作业”的执着,杨聪取得了大二学年学习成绩专业第二、学年发展素质测评得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2012年度国家奖学金,还高分通过辅修的金融学专业全部课程。
杨聪还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他被评为学院优秀辅导员助理,撰写的实践报告被评为学院优秀社会实践报告,实践活动被《徐州日报》报道,获评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获得第六届徐州高校联合人文社科知识竞赛(文管类)二等奖、第三届“评说天下”学生风采系列大赛活动一等奖等。
“我在矿大还收获了更高的认知、眼界、格局、心胸气度。”从农村而来,杨聪渴求着接触更加广阔的世界,矿大的教授学者、名师大家、优秀校友的讲座为他打开眺望世界的窗口。“我听过驻外大使、院士、著名教授、杰出校友的讲座,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时常带给我启发并激励着我,渴望像他们一样拥有那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希望能像他们一样拥有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重拾宝“藏”,奔赴热烈与深情的向往
从高中开始,“高原情结”就深种于杨聪心中。大学期间,杨聪担任2011级辅导员马成成老师的助理,马老师曾问他:“听说,你毕业后想去西藏?”得到的是杨聪坚定的答复。大学毕业,杨聪踏上了梦寐已久的土地,成为一名西藏阿里地区的戍边民警。
阿里被称为“西藏中的西藏,世界屋脊之屋脊,屋脊之巅”,是西藏最艰苦最偏远最高寒的地区之一。从警8年,杨聪把全部的心血都浇灌在了地处中印尼三国交界、风景如画的普兰县科迦村这片热土上。
他热爱人民、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辖区群众服务,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打通上级部署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边境一线,都留下了跋涉的脚印;他牢记宗旨、创新方式,探索并创造了《驻寺工作“七项工作法”》,为新时代边境群众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因为名字谐音,他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洋葱”警官,外表辣辣的酷酷的,内心却是甜甜的,滋润着每一名群众的心田。
刚到派出所时,杨聪被安排到了户籍业务岗位,杨聪经常跟着社区警长马兴风里来、雪里去,走遍了科迦村每家每户,对全村154户690名群众的基础数据了如指掌,成为了辖区里的“活地图”。他还借来藏语学习书籍,向副所长白玛桑珠请教如何拼读,到今天已经能熟练使用藏语与群众交流。
2019年冬天,大雪下到晚上11点才渐渐停下来,正准备休息的杨聪突然被敲门声打断,原来是村民扎西旦巴生病发烧,他的亲戚前来求助。杨聪立即起身穿着拖鞋、披着大衣来到扎西旦巴家里,看到对方躺在床上呼吸急促、面色难看,二话没说转身跑回派出所内拿药,送其服下后,又一直陪护到后半夜,等到扎西旦巴身体好转后才回到房间———他那颗诚心诚意为百姓办实事的心,就这样被当地群众一层层剥开、一点点信任。
杨聪曾有过多次外调、回家的机会,但他每一次都选择继续守在阿里。“我可能成不了高大的树木,但我可以做雪域屋脊梁上一棵向上生长的草,一棵草扎下根,去努力向上生长,就可以去点缀高原的春天。”
难忘校园,传递奉献与感动的力量
杨聪曾与孤独相伴三个月,只身驻守在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区最一线的帐篷里。
无人说话的三个月里,“中国矿大是我的家”“太行之阳河水东,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这样的歌曲声时常从中印边境的一个小帐篷里传出,飘荡在喜马拉雅山区曲回婉转的山路间,那是杨聪在循环播放《中国矿大我的家》《中国矿业大学校歌》。这两首歌,杨聪在西藏山村听了一千多遍。
“学校的歌曲,常听常新,我总能听出力量、听出情怀。”迷茫浮躁时,这两首歌会让杨聪忆起矿大的底蕴与内涵,重获矿大人一贯坚韧不屈、直面困难的勇气。
提起母校的日子,他仍记得和班里同学们一起出早操、打太极,一起获得“校级优秀团支部”。老师们也是杨聪对矿大最深的眷恋。“母校和老师是我坚强的后盾,不断给予我踏实前行和奋进不屈的勇气和力量,老师们的关心鼓励就像阿里寒冬里的暖阳,温暖人心。”
毕业后,杨聪把通过教育发展基金向母校捐赠作为一条“纽带”,“从母校和老师那‘索取’了很多,但付出的又太少,觉得自己做的很微不足道,希望自己以后有能力能更多更好地回报母校。”
2022年9月,杨聪考取了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边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说,学成毕业后,他还会回到西藏边境的高原,不仅是肩上背负的责任,更因为在杨聪心中,“那里也是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