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守正创新,躬身于煤炭干法分选道路上的“矿加人” ——记2022年“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化工学院副教授周恩会

发布者:李居铭发布时间:2023-03-28浏览次数:2205

周恩会副教授(右)在科研现场


他长期驻守唐山的设备研发基地,结束工作返校时已是除夕前夜;参与重大项目研发,多次在实验室通宵工作,废寝忘食;跟随团队产学研融合,自主创新,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说起求学与工作经历,周恩会的笑容中透着坚定:这段经历,使他确立研究方向,投身矿物加工领域,走上以风代水、干法选煤的科研道路。

2022年“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我校化工学院周恩会副教授长期躬身于煤炭干法分选道路上,煤海淬炼,守正创新。

瞄准矿加,潜心科研

煤炭清洁高效加工利用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何在“双碳”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了包括周恩会在内的矿物加工人亟待解决的问题。选煤是煤炭清洁高效加工利用的源头技术,储有我国2/3以上煤炭资源的西部地区干旱缺水,且随着优质煤矿渐趋萎缩与综采技术普及,所开采煤炭日趋“贫、细、杂”化,迫切需要不用水的细粒煤干法分选技术。

周恩会已在煤炭干法分选的道路上走了11年,深耕节水环保智能高效干法选煤理论研究与技术装备研发。这既是师门的传承,也源于自己身为矿加科研人的责任。在导师赵跃民教授的指导下,周恩会聚焦复合力场细粒煤高效干法分选攻关,揭示了振动气流复合作用下气流流化振动散化协同强化细粒煤分选机理,提出了振动能量对流化质量改善程度的评价方法,参与开发了细粒煤复合力场干法分选技术与装备;基于此,与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相结合,构建了煤炭宽粒级干法分选联合工艺系统,工艺简单、煤种适应性强,推动了煤炭大规模、宽粒级、低成本、洁净化干法分选提质。

扎根一线,煤海淬炼

周恩会的导师赵跃民教授对他影响深远。20151月,赵跃民教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后直接赶往生产一线指导新设备研发。“老师的成果,都是实实在在奋斗出来、拼出来的。”赵跃民教授艰苦奋斗、厚学笃行的精神始终激励、鞭策着周恩会不断前行。

20204月,全国首轮新冠疫情刚刚稳定,周恩会立刻奔赴新疆、河北,连续出差7个月。当时,由于研究生无法出差,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为了全面掌握不同煤层的煤质特征,周恩会与同事二人在新疆连续奋战29天,累计筛分煤样近300吨,统筹化验样品上千组,为设计优化分选工艺提供了丰富的煤质数据。在河北省煤炭干法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基地中,周恩会以厂为家,连续一个月未出厂区一步,与来访煤企讨论工业需求、与技术人员研究设计方案、与工人师傅沟通加工方法……面对设备研发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他勇于突破现有矿物加工知识框架,积极学习电气、机械、热能等知识,缺什么补什么,优化知识结构。以实际应用效果为导向,反复试验、反复优化,精益求精,攻克技术难题。

科教结合,接续奋斗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矿加人以身作则、奋发创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带来更清洁能源的同时,培养新的富有责任感与创造力的科研人才。周恩会秉承着矿加人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专注科研的同时,招收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科教结合,育己育人。

十多年来,周恩会平均每年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出差,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脚踏实地、扎根一线,跟随段晨龙教授在高海拔的托克逊露天矿勘察、在毛乌素沙漠边的干选厂穿梭、在凌晨两三点的会议室研讨。在那段时间里,周恩会学会了立足实验室研发基地生产现场,三点一线、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瞄准现场需求、剖析科学问题、抓住问题重点、挖掘问题痛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人和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这是周恩会给学生们的寄语,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周恩会这样描述他心中的“矿加科研人”:“经年躬身于繁杂多样的样品、文献和试验系统之中,一朝昂首,满面荣光。”一路走来,周恩会从未忘记一名科研人应有的、最真实的样子。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 刘玥呈 李正熙 臧国栋摄影: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