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东琪在开年发布的一首《囍》,能为这个乌烟瘴气的二零二零添几分喜气?答案是,更加悲情。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过去封建社会的现实;他用各种矛盾对立的曲风,表现了歌曲中人和事的矛盾。来来来,且听这现实,且品这矛盾。
专辑的封面是一个“囍”字,但就独独那么一个“囍”,却是寻不出哪怕那么一丝喜味。倒是看那画面中的“囍”字竟像一口棺。它红得也不那么喜庆,是黯淡;喜得也不那么自然,是压抑。
(一)且听
歌词一来便是“正月十八,黄道吉日”。真是吉利啊,说是活人正月不结婚,死人正月宜丧葬,偏偏这天,有人娶亲。那上海话一唱,仿佛就是故意不想让人听明白那几个所谓的“吉利”字。
“一尺一恨,匆匆裁,裁去良人”。正裁婚衣,本应高兴言欢,为何布一尺,恨更深?正裁婚衣,本应细琢慢绣,为何匆匆,为何急?
又唱那“卯时那三里之外翻起来”“马蹄声渐起斩落愁字开”。说的是晨光微亮,三里城外,起坟动土;婚礼马队,蹄声渐响,为解愁事。
“这村里也怪,把门全一关;又是王二狗的鞋,落在家门外”。明明有喜,为何家家户户把门掩。无人送婚,为何偏偏二狗敢向前。
再唱那“这不,下马方才,那官人笑起来,乐着寻思了半天,只哼唧出个离人愁来。”这大喜之日,官人为何却哼出个愁?“她笑着哭来着。”这大喜之日,新娘为何却笑出了泪?
顿时,高潮乍起,唢呐点睛。那声音伴随着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叫喊,似乎为这婚事强添了些喜,但那唢呐声却怎么又那么悲伤。这到底是悲是喜,唢呐也分不清。
“不兑上诺言,岂能潇洒”,那又是什么诺言,竟能让成了亲的官人继续潇洒?
(二)且品
原来,新娘躺棺中,官人立坟前。对于一场冥婚,正月十八也确乎是个黄道吉日。女子含冤而死,满是怨念。便有“嫁衣红如血,尺寸心中恨”一说。若只是寻常备嫁,岂不得裁上个三月五月的衣?但如今这匆匆忙忙,怕的是女儿尸身化腐。原来良人非良人,不可托终身。
那家家户户把门掩,怕的是官人行霸,女子怨气。二狗不顾敢向前,为的是再看心上人一眼。但海底月捞不起,心上人不可及,为时已晚,只得在马队后面追啊追,跑掉了鞋。
纨绔子弟才疏学浅,腹中无墨悼词欲念,搜肠刮肚思考良久,竟只哼出个离人愁,说了句再见。官人组织人马,来解这愁事,实则为的是掩埋丑事。所以官人笑了,笑的是这冥婚抹除了他身上的非议;官人乐了,乐的是这样女孩就会原谅自己。他认为这是个喜事,他哪在乎女孩的死……
高潮乍起,这唢呐也不知今天所吹为红白何事。伴随唢呐声,司仪却迟迟未喊出“送入洞房”四个字。哦对啊,女子已经离去,怎能入得了洞房呢……
诺言是官人仗势欺人强迫女子之后许下的,诺言也是女子不堪受辱自我了断之后才实现的。官人逍遥法外,但是逃不过世俗舆论。于是有了这冥婚,帮他落下一个重情重义的名声,便他重回以前为所欲为的蛮横。
黯淡的囍,红色的棺,不爱新娘的新郎,没有喜味的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