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为了远离战火,保存教育实力,很多高校不得不被迫内迁。学子背井离乡,只为追求真理,用知识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位于古路坝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它曾见过无数学子为探求知识挑灯夜读,那一盏盏微弱的烛光,让无尽的黑夜变得不再漫长,让莘莘学子看到胜利来临的曙光。古路坝的灯火,也许没有很亮,却指引了每一位西北联大的学子,去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的真理,为“中华之崛起”而上下求索。
《古路坝灯火》记录了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的故事,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一批从天津、北平、焦作等地迁移到汉中城固古路坝西北工学院的学生勤奋苦读、报效祖国的故事。烛火并没有很亮,甚至都照不亮一整个教室,却见证了那段不平凡的日子,见证了每一位学子奋笔读书的模样。
在电影中,古路坝的灯火总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分配宿舍时村民亮起的灯火,这灯火是平民百姓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亮起的灯火。第二次是校务长去自习室时点起的灯火,这灯火是西北联大学子努力学习,决心用知识拯救祖国而亮起的灯火。第三次是徐丹凝和同学夜里抒发自己心中所感所想时的灯火,这灯火可能是知识帮助女性“站起来、说出来”的灯火,更是同学们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灯火。
在那个无论是学习条件或是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的小村庄,同学们始终怀揣着自己心中报效祖国的理想,以笔为枪,以知识为力量,让国家的科研力量薪火相传,为后方的战略储备贡献力量。
徐丹凝的善良热情和积极向上、郑浩秋的勇敢无畏和科学理性、吴建聪由自怜自负到舍弃小我的转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抗战时期无数学子的缩影,勇敢追求真理,不惧挑战,为国家之复兴,民族之兴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知识人才的摇篮,为我国抗战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做出努力。姚远老师在这次讲座中也提到了为我国地质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张伯声。在私立焦作工学院任教的他,随学校一起西迁,不惧条件的艰辛,在古路坝教书育人,为国家科研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今的古路坝早已没了这群为知识而挑灯的身影,像每一个历史遗迹一样,安静肃穆地停留在原地。但“古路坝灯火”早已成为一种精神,坚、诚、勇、毅,印刻在每一个西北联大人的心间。历史绵延千古,精神永垂不朽。所以,请记住那一个个奋发图强的身影,请记住“古路坝灯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