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笛长鸣,国民驻足,半旗飘扬,悼我哀魂;六朝古都,转瞬空城,公祭之日,石碑高耸。呜呼,江河悲滞,念将锦衣归来,唯见枯骨长存;思人远眺,入梦春闺相思,只余天人相隔。今人与苦难之日回首,满目疮痍历历在目。然庸人视之,唯余悲慨;智者视之,却于悲痛深处觅得前方之路标,求得百姓之安定,国家之昌盛。吾辈青年更应满怀忧患意识,以实行报国,如此方不负先辈满腔热血。
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却意义巨大。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保罗·塞伦在《死亡赋格》中这样写道:“每日每夜,我们饮下自酿的黑色牛奶,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拥挤的空中坟墓”。所谓的“黑色牛奶”,指的就是无法痊愈的人道伤痛。属于南京的“黑色牛奶”是不可替代的,它需要被今天热爱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所饮下。南京大屠杀应成为沉埋在人们心中的活生生的历史记忆,因为如果人类没有直面真正的黑暗,就无法解释光明从何而来。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这即为我们于历史的灰烬所找到的余温。2014年,我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已是隆冬的天气阴沉如当年刀枪下的烽烟战火,仿佛能看到过去的残垣断壁。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忆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唯有将痛苦剖析,挖掘出当下所需的忧患意识,安危思想,方能使青年中国与天不老,中国青年与国无疆!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中国青年需忧患意识完善自我,改革社会。张继先在众人皆以为新冠肺炎只是普通流感之际,于暴风雨前的宁静嗅到危机的来临,做了“疫情上报第一人”;蕾切尔在美国经济一片大好中看到大量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撰写《寂静的春天》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这些时代的吹哨人铭记: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方能时刻保持警醒;只有安定之下仍能时刻自省,方能发展自我,进而改革社会。
青年中国需具有忧患意识,弘扬革命精神,方能于世界之林屹立不倒。无论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的召开,或是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的举行,都在诉说着忧患意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回溯疮痍的历史,过去的中国软弱落后,过去的青年麻木不仁,造就的是主权的逐步沦丧,是松花江上哀痛的人民,是三十万亡魂的呐喊恸哭。碧血千秋,英雄不朽,山河无恙,吾辈当自强。“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我辈青年身怀忧患意识,便是对先辈亡灵的最好告慰,更是对华夏复兴的最好投入。今天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我们有决心和能力开辟国家的崭新未来,也有信心和意志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