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9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教育家精神,新闻中心对获得学校教师荣誉称号(I类)的教师(集体)进行了专题采访,现推出专题报道,以激励广大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他秉持采矿人“三永远”精神,潜心耕耘三十四载,把对专业和行业热爱的种子种在学生心田,以敢为行业先、能吃井下苦的精神钻研在科研第一线,把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钻研的学术品格传递给学生。我校教师Ⅰ类荣誉称号“师德楷模”获得者、矿业工程学院刘长友教授,用一颗对煤炭行业的炙热之心投入教学和科研,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朴实的作风,几十年如一日地传承着“学煤爱煤”的力量。
刘长友教授所带的多个班级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指导的多名学生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多名学生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许多学生已成为煤炭行业的中坚力量。他是学生们心中“不拘一格、育人有道”的敬师、能师。
种下一颗热爱的种子——
把思政育人融入日常点滴教育中
“把对专业热爱的种子种在学生心田。”这是刘长友为人师的初心。
1989年从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刘长友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后又师从钱鸣高院士攻读博士。
“我在求学和工作中,从钱鸣高院士、李鸿昌教授、侯朝炯教授、张先尘教授等前辈身上,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和对行业的感情。”刘长友说,正是这种“学煤爱煤”的传统,让他也注重关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思想态度。
他倾听学生们对专业的感受和对学业与职业规划的想法,鼓励同学们坚定走专业道路的信心。刘长友是采矿工程系学校体育运动会六连冠的主力队员,10000米、5000米、400米都是他参加的体育项目,正是这种不怕苦、努力坚持和永远争第一的精神,奠定了他学习和工作中的韧劲。这些读书求学时的故事,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们。
面对专业学习上有些迷茫的学生,他把自己求学时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刘长友把自己一开始不了解采矿、排斥采矿、试着钻研专业知识并爱上采矿的心路历程与学生娓娓道来。原来,初进大学的刘长友第一次下井实习时,那时井下艰苦的环境、不够完备的安全保障条件,也曾令他一度有专业情绪。
但是面对煤矿行业对采矿技术的渴求,是“三永远”采矿精神让他坚持了下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专业和行业都有了更多的了解,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采矿人强烈的责任感让他认识到:要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原来教授也经历过一番思想斗争和学习上的探索。”在刘长友的引导下,学生小陈认识到自己因为对专业了解片面而产生思想情绪的错误。此后,他跟着师兄、老师们在坚硬顶板爆破预裂控制方面开展研究,又读研、读博,成为了一名坚硬煤岩弱化控制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毕业之际,他给导师发来的微信里说到:“刘老师,是您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热爱的种子,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谢谢您!”
作为国家一流建设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骨干成员,课堂上,刘长友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将前沿技术和最新进展带进课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刘长友常说:“这门课是采矿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只有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才会有蓬勃发展的动力,才能有更多人才带着丰富学识和责任心投入到采矿行业中去。”
三十四载春秋,刘长友将自己对煤炭科教“热爱”的种子更多、更深地播撒在学生心中,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们逐渐成长为行业里的业务骨干,在全国主要矿业能源企业、科研院所,书写着矿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故事,刘长友说,这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
敢为行业先 能吃井下苦——
心怀国之大者 以科研报国
刘长友一直把前辈们“敢为行业先、能吃井下苦”的学术态度和科研精神作为自己的自我要求。在井下工作中,刘长友和青年教师、学生、工人干在一起。
2005年,刘长友和团队成员在河南义马常村煤矿井下,一段巷道断面变形很大,仅留下一个很小断面,刘长友一米八多的个头更是无法行走在小断面里,但他带头爬着向前行进。“咚!咚!咚!”周围的煤炮声不断传来,而刘长友没有丝毫犹豫,继续爬行向前,大家在他的带领下也坚定爬行,最终到达了采煤工作面。
近年来,智能化开采、坚硬顶板失稳致灾的智能预控以及大采高综采和综放开采成为他关注的热点和研究方向。他和团队发明的钻孔承压爆破技术在爆破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减少了火花和粉尘,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研究的矿用液体炸药实现了坚硬煤岩层爆破卸压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在同煤集团成功应用。
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所需,刘长友带领团队致力于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开采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建立了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整体力学模型,首次提出并研究了视顶煤和直接顶为可变形介质的支架与围岩关系,形成了安全高效开采支架与围岩监测控制体系和成套技术,提出了综放开采顶煤冒放与回收的块度理论,形成了提高顶煤回收率的相关工艺和控制技术。发明了基于自然γ射线的煤矸自动识别方法,设计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矸动态识别实验台,研发了煤矸自动识别探测器,提出了基于时序控制的煤-矸-岩动态识别方法,形成了综放工作面智能放煤工艺技术体系。
刘长友和团队提出了煤岩体裂化的弱结构体应力转移原理,形成了高效水力压裂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煤岩体裂化程度-应力转移卸压程度-卸压效果评价方法。发明了坚硬顶板定向承压爆破控制方法,提出了煤岩承压爆破导向孔与割缝药管定向技术,研发了煤岩承压爆破实验室专用试验设备以及现场定向爆破专用装备与系统,形成了承压式爆破条件下的“冲击波导向-应力波破岩-承压介质增裂”煤岩预裂控制理论与技术,解决了坚硬煤岩体及高应力下的岩层卸压控制难题。
团队还构建了多源异构大数据采场覆岩运动失稳深度学习模型,建立了支架阻力-覆岩断裂失稳层位-来压显现类级一体化智能预测体系,开发了采场覆岩失稳运动智能预测系统软件,实现了矿井多工作面来压的智能预测及控制。
据不完全统计,刘长友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全国100多个矿井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2019年,刘长友获得山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从教以来,刘长友承担和参加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十五” 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各1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3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EI检索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
以仁爱之心立德树人——
成为一位亲切的挚友
“要教给学生们为学的品格,那就是热爱、严谨、钻研。”刘长友有着山东人的豪爽,和学生相处时,真诚、幽默、温和的相处方式,让学生们敬重老师的同时,也卸下了一份距离感和压力。“刘老师的魅力,就是用仁爱之心感染我们,潜移默化间,我们学着他治学、为人、处事的方式。”提起导师,刘长友的学生们经常这样说。
刘长友常在课程中穿插讲述煤炭开采技术前沿知识、典型案例和背景知识,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先进技术。他认为,学习要做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他带着学生们到全国各地的矿井实习实训,并结合前沿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科研的过程。每次下井,他总是走在前面,师生们下矿井、找问题、搞钻研,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中去。
刘长友有着严谨钻研的治学态度,工作起来常常忘记时间。一天,他带着学生在实验室改论文,师生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忘记了时间,直到凌晨。“导师带着我从逻辑框架、到每一个小节、到具体的制图、表达,一个一个指导修改,满满的红色标注让我非常感动,大大提升了论文质量。”他的学生、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吴锋锋表示。刘长友认为,细心批改论文,不仅是在学术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更是在思想上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于选题的理解、对行业与技术的认知。
“放心,有老师在。”每当学生遇到困难找到刘长友倾诉,他总是这样宽慰学生。曾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一度想放弃保研机会,刘长友对他说:“放心,有老师在。学习的机会难能可贵,只有学习了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家庭获得更大的幸福。”在课题组的帮助下,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
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指导、沟通中,刘长友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也将热爱、严谨、钻研的品质传递给了学生。刘长友不仅自己潜心科研,更注重培养新生力量,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刘长友指导的博士生杨敬轩回忆:“跟着刘老师学习、研究的时光是我一段珍贵的经历。”
2022年6月17日下午,矿业工程学院举办2022年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暨博士后出站考核验收会。刘长友作为领域专家对青年学者进行学术指导,看着一张张充满对学术渴望与热情的面孔,刘长友感慨万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勇立潮头、勇担重任,着实令人欣慰。”
执教三十四载,桃李满天下。刘长友的学生分布在高校、企业、煤矿一线等各个领域,他们在各地为祖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回望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刘长友认为自己不过是千百采矿人的缩影,在“学煤”中越来越“爱煤”,致力于为祖国能源科技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