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你怎么看

发布者:李居铭发布时间:2023-04-15浏览次数:10

一个是直播带货卖墓地为生的落魄中年人,一个是来到小城为生命即将驶向终点的自己留一份安宁的女孩,不同的伤痛让他们相遇,然而,突如其来的谣言让已离开人世的女孩卷入一场闹剧,为了替已故客户澄清谣言,中年人历经波折、几经周转,甚至连自己都陷入网络谣言和暴力之中,才最终将真相还原给了大众。

这是电影《保你平安》讲述的平凡却发人深省的故事,电影主人公魏平安(中年人)和韩露(女孩)就是无数网络谣言受害者的缩影,这场因网络谣言挑起的闹剧最终还是以网络谣言收场,令人唏嘘不已。如今,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许多无中生有、毫无根据的网络谣言充斥着网络空间,电影中魏平安和韩露的事件不是个例,而是无数网络谣言受害者的缩影。

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其背后反映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究。近日,我校大学生传媒中心就网络谣言有关问题向校内外大学生群体发起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73份。

正确对待网络谣言

互联网时代的虚拟性让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但这也使其成了孕育谣言的温床。身处互联网世界的我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正确对待、辨别网络谣言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疫情期间,有人冒充市水业集团散布谣言:自来水加大氯气注入,造成市民的误解和恐慌;网传“核酸志愿者被居民发现是混阳”,引来无数网友的口诛笔伐;网上流传起一张不知出处的“新冠仿制药”图,随即该药被不知真相的网民哄抢。

此次调查中,有86.08%的受访者表示对网络谣言的界定较模糊,不能很好地识别出网络谣言的“真面目”,网络谣言也正是利用这点肆意生长。而面对网络谣言,受访者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尽相同:看过就算了,持中立态度(62.64%);看都不看,完全不相信(20.51%);略加思考或分辨后,转发给别人以作提醒(12.09%);抱着娱乐的心态转发(2.93%);其他(1.83%)。

对网络谣言的无视、中立,甚至是娱乐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放任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网民一次不经意的转发,成了扩大网络谣言影响的背后“推手”。

网络谣言造成不可逆伤害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网络世界,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千兆量级,谣言一经发布,瞬间就有无数人浏览,一条谣言被不断转发又被不断“添油加醋”再加工,其辟谣难度难以想象。调查中,69.2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谣言对被造谣者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与干扰。同时,受访者认为网络谣言还存在扰乱公共秩序(59.34%)、扭曲价值观(58.61%)、毁坏社会信任体系甚至损害政府形象(57.88%)、占用公共资源(46.89%)、消耗时间浪费精力(44.69%)、增加辟谣成本(20.15%)等危害。

2022年,武汉街头走红的“糖水爷爷”,一开始受到无数人的喜爱与好评,而网络上一句“糖水不卫生”的谣言却把这位老人推入深渊。谣言带来的谩骂甚至蔓延到爷爷的家人身上,最终爷爷关停了糖水铺子,城市的一隅又失去了一个供人歇脚的好去处。

在网络世界,人们的认知变得情绪化,相较于事实的传播,人们或许更加注重随之而来的情绪的传播。面对谣言,很多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面对社会热点事件,不少人言论过激、跟风起哄,网络谣言所引起的一场又一场网络暴力,不仅毒化网络环境,而且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双管齐下共治网络谣言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在面对可能是谣言的网络话题时,超80%的受访者同学会努力做到理性思考,不信谣、不传谣,多学习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让‘谣言’飞一会。现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摄像机和发声筒,有的人为了博眼球、博流量,不经证实就发布消息。我一般倾向于理性看待,等待官方发布。”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同学冶玉琴说。

有不少同学表示,看到网络谣言的传播,如果知道了事情真相,会在网络上留言,转发官方详细。同时另一方面,63%的受访者侧重于完善网络谣言法律规制。个体理性思考与政府部门颁布政策法规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治理网络谣言。

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有《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专门法律法规。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梁迎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文对谣言作出科学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实现对谣言的精准打击。”

以法律作“硬”手段,以个人作“软”方法,“软硬”结合,双管齐下共治网络谣言,还网络世界一片清朗空间。

新闻来源:王灿 潘锦璇 宋佳琪摄影: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