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五月,我们怀着喜悦之情相聚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和“国创计划”有着不解之缘。
从历史潮流来看,进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0到1”的垂直进步,另一种是“1到n”的水平进步。而只有实现“从0到1”的创新,才能创造新的价值,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能性。对我来说,“国创计划”就是我科研之路上“从0到1”的垂直进步。
2008年的盛夏,《北京欢迎您》唱响大江南北,“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展示了中国自信、大气的全球形象。
那一年,我是矿大数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却又充满迷茫和彷徨;想寻找一个锻炼自我、成就自我的舞台,却又不知路在何方。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围绕可靠路径选择的最优化问题,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申报了项目:基于出行时间可靠性的最优路径问题的算法研究与数值仿真实验。经过层层选拔,我们成为数学专业唯一立项的国创计划项目。
那时,我们几个“科研小白”,从零起步,夜以继日地查资料、编程序、做实验、写论文、作答辩。为了得出最优算法,我们曾经面红耳赤地相互争论,曾经一起数过凌晨两点的星星,也曾经陷入想要放弃的边缘。但,梦想之火从未熄灭。
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问赶路人。我们团队发表了论文3篇、专利2项,在建模与仿真国际学术会议上,我第一次以纯英文方式与在场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以非常优异的成绩圆满结题。
回顾过去,是“国创计划”让我插上了“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翅膀。
阅读文献和撰写文本,锻炼了我们信息获取、视角聚焦和反馈集成的能力;仿真实验和算法研究,提高了我们动手实践、不断反思和深化研究的能力;成果交流和答辩汇报,强化了我们语言表达、逻辑阐述和现场应变的能力。
“国创计划”这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保研、读博、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联合培养,让我从空有一腔热血转化为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增强了我探索世界以及和科研深度链接的勇气。
“国创计划”的成功经历,像一颗甜蜜的糖,让我坚信:努力的孩子一定会得到属于他的奖励。
有了“国创计划”的经历,我不再惧怕科研。如果科研是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那我,就要做一名英勇的骑士。在“国创计划”之后的第十五个春秋,我终于成长为一名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人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是“国创计划”告诉我,科技创新要敢于“异想天开”。
从“国创计划”发表第一篇论文至今,我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担任7个学术期刊编委,连续三年入选了爱思唯尔矿业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这个榜单全国每年约25人上榜,包括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是其中最年轻的入围者。同样,从“国创计划”撰写第一项专利至今,我已获得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依托其中专利,我以主要完成人获得了省级科技一、二等奖共四项。
是“国创计划”启发我,科技创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瞄准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需要,以解决煤矿开采突水灾害防控的卡脖子难题入手,从导水通道的形成与控制出发,从硕士阶段开始一直从事岩体渗流与煤矿灾害防控方面的研究工作,我的项目“岩体渗流力学与突水防控”获得2021年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成为当年度全国该领域的十人之一,我是其中最年轻的获得者。
是“国创计划”教会我,科技创新要学会“反其道而行之”。
我的思路也从之前关注地下水渗流的灾害负面属性、转向关注高压水弱化岩石的工程正面属性,以镍、钨、钼等为代表的战略性硬岩矿产资源“难截割”的重大技术难题为抓手,提出高压水改性增割的连续绿色开采新工艺,实现了岩石渗流“由害向利”的转变,申报的项目获得了2022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是该年度采矿领域仅资助的两项之一。
科研攻关不停歇,踔厉奋发向未来。如今,我担任学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围绕“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向展开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国际交流,力争早日实现矿山地热的工业化应用,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自己的智慧。
路远行则至,事难做必成!总书记嘱托我们,科技的饭碗只有端在自己的手上,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作为00后的新青年,我们掌握着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密钥,期待大家找到自己的“从0到1”。让我们敢想会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文系我校矿业工程学院马丹教授作为“国创计划优秀学生代表”在第十五届国创年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