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工学子请愿团在徐州的四天三夜

发布者:李居铭发布时间:2023-06-15浏览次数:10

津浦线上的三堡站是一座始建于1910年的三级车站,站址位于徐州市铜山区三堡镇,后改称三铺站。作为徐州的南大门,三铺车站见证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1935年12月24日,为声援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督促南京国民政府抵抗日本对华北的侵略,一个由144名焦作工学院大学生组成的请愿团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乘坐火车从河南省焦作市出发去南京请愿,途径新乡、郑州、开封,并在26日行至徐州,后因遭遇国民党军警拦截被迫下车。同学们冒着风雪从徐州火车站步行至三铺车站。为了尽早实现到南京请愿抗日的目的,他们于27日集体在此卧轨,中断了津浦铁路的客货运输;后在当时国民政府阻挠下,这群大学生于29日离开徐州,并于31日返回焦作。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再现80多年前焦工学子在徐州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的光辉历史。

焦作是一座特殊的城市。这里地处河南北部,是我国早期较大的产煤基地。这里产业工人集中,工矿业发达,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1935年12月16日,在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的感召下,焦作工学院全体学生召开大会,声援北平爱国学生,组织学生救国会。当晚派代表到开封,与河南大学等学生联络,商讨声援北平学生运动和组织河南全省学生救亡图存等事宜。

12月22日,焦作工学院学生救国会召开全体学生大会,通过五项决议,决定为援助北平学生运动举行罢课和游行示威。这五项决议包括:通电援助北平学生爱国运动;通电宋哲元保持抗日精神;通电慰问北平受伤学生;自本月二十三日开始罢课;于二十三日上午九时,假本市公园召集全市各学校学生开会,并游行示威,以资唤起民众之觉醒。

12月23日,焦作大中小学生和矿工、市民三千余人在焦作中山公园集会,成立焦作市学生联合会,发表抗日宣言,决定由焦作工学院全体学生代表全市学生到南京请愿,推举高宪锬为团长,冯维华为副团长,并通过八项请愿条件,即:全体总动员,一致抗日;请求政府取消冀东伪组织;要求保障学生之爱国运动;请求政府惩罚此次惨杀北平爱国青年之凶犯;请求政府保持领土与主权完整;请求政府公布对外交涉;请求政府命令讨伐殷逆汝耕;请求政府解放言论与集会、结社之自由。会后,集会人员举行了示威游行。

12月24日,请愿团出发南下请愿。当时的焦作工学院共有采煤冶金、土木工程两个系,在校学生157人,其中,144人参与南下请愿,只有13人或因身体原因或不得不留守学校保持联络而未能参加赴南京请愿。在出发当日,焦作市学生联合会电慰北平受伤同学。

当日,焦作工学院发布“焦作工学院学生晋京请愿通电”:沈变之奇耻未雪,华北裂出之丑剧公演,国势阽危,于斯已极。本会恨于匹夫有责之义,抱誓死拥护领土完整之决心,决议全体晋京,作振臂之高呼,谋众志之成城。尚希我河南同胞,激义兴起,共此敌忾,使叛逆闻风而丧胆,狡谋知难而不进。邦家前途实利赖之。时任焦作工学院校长张清涟教授对学生们的抗日爱国诉求给予支持,在中福公司总经理孙越崎先生的默许下,为参与南下的同学们每人发放3元路费。

1935年 12月 25日,请愿团途经新乡、郑州、开封,受到当地学生热烈欢迎和铁路员工热情帮助。12月26日,请愿团抵达徐州车站,但驻守徐州的国民党军队却强硬阻止请愿团乘车南下。

经过交涉,同学们决定沿着津浦线徒步行进。当日下午四时,大雪纷飞,同学们不畏严寒,手拉着手行走在徐州大地上,并在夜间12时左右抵达三堡。考虑到天气寒冷且一些同学身体出现不适,请愿团决定在车站夜宿一晚。当时的三铺车站距离市区约20里,是一片乡野之地,附近也不过十来户农家。当晚,三铺站站长为同学们打开车站大门,并邀请同学们进家吃饭、取暖,并且还给同学们提供列车运行信息,“天明七点钟,将有一列快车通过,你们可以采取行动”。

12月27日,一辆列车从徐州方向开来,同学们集体进行阻拦,以期能乘车南下。不料,列车停下后,不再开行。同学们与列车僵持不让,并持续至28日早晨。当日,同学们被告知称:七点多驶来的是一趟国际列车,同学们如果不让通过,将影响国际信誉。为照顾国际影响,同学们最终以大局为重,即刻撤离人员。

同学们的爱国壮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多方给予同学们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迫于舆论压力,国民政府软硬兼施,请愿团不得不于28日乘车返回徐州城。

在徐州停留期间,同学们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图存,并发布“焦作工学院学生告民众书”:同胞们,东北失地未复,华北危亡日亟,凡我国民,无不愤慨同深。同学等有鉴于此,爰组织“请愿团”赴京请愿,藉以唤起民众作政府有力之后盾,要求政府接受同学们提出的八项请愿条件。

12月29日夜间,焦作工学院请愿团随车返豫。12月31日,焦作工学院请愿团返回学校。

焦作工学院同学们南下请愿,当时的《时报》《民报》《中央日报》《河南民报》《豫北日报》《大公报》《新闻报》和巴黎《救国时报》等国内外媒体对此事持续关注报道。1936年1月出版的《焦作工学院周刊》也对焦工学子的爱国壮举给予了回顾,简陈事件来龙去脉,并对同学们的爱国精神予以肯定。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当年的焦作工学院历经14次搬迁之后,最终扎根徐州大地。前辈先学们的爱国壮举令全体矿大人倍感自豪,在加快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我们将赓续红色传统,开拓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谱写矿大新辉煌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新闻来源: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张向东 翟石磊摄影: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