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溯汉代上林苑的宫廷宴会,从乐器的打造到乐曲的编排、从服饰的设计到表演的构思、从丝竹的相和到文化的呈现……
在中国矿业大学民族管弦乐团专场演出上,开场曲《贺春·上林苑》大气磅礴,引人入胜。《贺春·上林苑》借用汉代著名“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使用汉代钟磬、丝竹乐队演奏,并伴有“春撒兮,天地春暖兮。人间春浓布满兮,上林苑”的相和歌辞演唱,以“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形式展现皇家在汉代园林上林苑中贺春的热闹场景。
历经几年打造,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经过考古、研究、排演,终于呈现出一曲展现大汉气象的汉乐作品。
汉乐起兮,追溯文化的脉络
“从 2006年音乐专业的建立,到2017年实验音乐考古团队的建立,我们希望发展出我们学校的专业特色。”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振教授说道。
为了发展出学习音乐专业特色,人文与艺术学院建立国内少数的音乐考古团队,以“打造全真”为初衷,进行汉代乐舞的研究和复原,结合徐州的地方特色———汉文化展开研究,前往马王堆、汉王墓等地寻找汉乐器瑟、筑等乐器的尺寸形状,同时联合中艺研究院的王子初教授共同进行汉乐的复原研究。
基于前期大量学术和实践成果积累,2020年实验考古团进行《贺春·上林苑》的创作,通过借用汉代著名“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以汉乐器伴相和歌词的表演形式,32位演员身着黑红色汉代服饰,采用跽坐形式,使用复原的汉代乐器筑、瑟、篪、竽等27件汉乐器相和相成。瑟的缥缈悠扬、编钟的清脆悦耳……呈现了宫廷中贺春的热闹场景,也表现了汉代文化的浓郁氛围。
“感觉十分震撼,仿佛汉乐真正穿越时间来到了我的面前。”在观看《贺春·上林苑》后,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本科生李昕彤说道。
《贺春·上林苑》由我校汉乐团学生表演。汉代被称为“无声的音乐史”,没有乐谱等流传,许多乐器也面临失传。为了实现“全真复原”的目标,汉乐团学生首先要进行汉乐器的学习,不少人是跨乐器学习。尤其是编钟、编磬,学生们更是从头学习,“相当于是临危受命,很多指法需要学习,特别是要反复记谱。”汉乐团成员、人文与艺术学院音乐学硕士生熊月同学说道。即使还伴随着排练时间和排练场地等困难,汉乐团全体成员艰苦卓绝,持续奋斗,才终于呈现出舞台上精彩绝伦的5分钟。
上林春景,砥砺未来阳光
汉乐相对活泼,同时带着两千年的厚重与古朴。作为典型的金石乐之一,音乐考古团队在其中加入了弦类乐器,使其音乐风格变得相对活泼。
《贺春·上林苑》的结构分为“艳、曲或解、趋或乱”三个部分。在开篇第一段,通过器乐的演奏拉开“宫廷宴会”的序幕;第二段,集歌唱、舞蹈、器乐三位一体,展现皇家在汉代著名园林上林苑中贺春的热闹场景,多而不乱,繁而整齐;最后,在第三段,各类乐器演奏速度加快,气氛也更加热闹祥和,仿佛两千年前鲜活生动的宴会穿越时空来到观众面前。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艰难的汉乐舞复原工作,刘振表示:“为了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文化自信。”
汉乐团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希望未来能够联合更多学科进行融合,比如,应用建筑学知识设计汉代建筑,应用计算机专业知识模拟乐器乐音……
“音乐对思想是有净化作用的,可以让人内心保持愉悦。”刘振一直关注美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他希望能通过开设和汉乐相关的音乐课程,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汉代音乐,学习到传统文化。同时他也希望更多学院的学生能加入汉乐团,共同学习和发展汉乐。
“通过音符与音符的连接、重叠,产生明亮婉转抒情的效果,实现和音乐共鸣。”熊月说,音乐之于美育,如同阳光之于草木,她和乐团成员都期望能通过音乐的方式为学校注入更多的文化气氛。
刘振介绍,目前,实验音乐考古团队正在准备《大汉气象》的汉乐作品创作,将采取更多层次、多方位的表演形式,扩大作品的表演规模,希望能更进一步呈现汉代音乐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